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六百六十五章 烦恼的两位君主 (第4/4页)
朝的一系列善政,治下读书人已经开始转了心思。 但是读书人都是瞻前顾后的,对大乾新朝还不怎么认可。 用上崇祯这个年号,可以收收他们的心。反正还没称帝,就算别扭,也只是过渡。 “朕安,不必每次请安。陕西兵马粮草充足否!朕心甚忧,而在西北当用心备兵,朕还会派得力之人助尔!” 京师。 崇祯身体疲惫,连头发都花白了半数,但依然用尽回复文字。 西北的情况不容乐观,曹文诏被下了大狱,洪承畴被他调集到了京畿,那么西北就只能用陈奇瑜。 陈奇瑜虽然之前在西北担任高官,但毕竟不是武人出身。 而西北的那些头饿狼,一直阴魂不散,尤其是高迎祥,猖狂的很。 崇祯也很庆幸,当初调离了洪承畴时,留下了陈奇瑜这等能人,勉强维持局势,不然西北真的彻底乱起来,一群西北大汗,吹着唢呐,崇祯都觉得他们能一口气灭了自己。 跟西北之事相比,山东和南直隶的事情,就显得有些淡漠了。 崇祯作为君主,太清楚伪乾作乱和西北叛乱之前的区别了。 大乾已经开邦建制,但他已经自成一国,说到底跟大明已经成为两套不同的敌对体系,楚行想要成大事,只能一步步经营,所以不会过于冒进。 可西北的叛军不一样了。 他们是自己内部的祸乱,如果处置不好,这群人就会让大明如同得了急症的老年人,迅速离开这个世界。 攘外必先安内的道理,崇祯还是明白的。 所以他调了洪承畴以及大量的兵马防范楚行不假,但主要精力还是放在西北。 如今陈奇瑜已经在西北稳住阵脚,崇祯也开始选拔将才,将先前京畿战事之中,表现不俗的周遇吉,调到西北,联络兵马,拉扯起一支军队,配合陈奇瑜。 崇祯很清楚,这西北的战事,不是小毛病,现在已经顾不得什么杨鹤所言的元气说了,就必须乱世用重点,就必须一口气,杀杀杀。 只有源源不断的杀光了反贼,才能迎来片刻的太平,给自己喘息之机。 处理完西北之事来之后,崇祯才想起了伪乾的事情。 孙承宗不言而喻的已经告老还乡了,关键是乡还回不去,只能在京师赋闲。 而朝廷的精锐兵马,也真的是损失惨重。 所以到现在,具体该如何处置伪乾,让崇祯就很犯难。 此次围剿伪乾损耗的力量太过于惨重了,女真人也摸头了大明的底细,在辽东布置了大量的军事力量,说不定自己再次派兵南下,女真人就会派大军来进攻自己。 到时候自己南北受敌,很是不利。如今这朝政,可是很难支撑两面同时开打难料胜负之战。 楚行在扬州跟外部商人那帮盐商打嘴仗的时候,崇祯也在京师里左右为难,摇摆不定。 在他看来,楚行虽然已经割据,握快枪利炮,甚至还击败了朱大典。 可终究不会轻易进攻京师的。 楚行如果直接进攻京师,最后的结局无非就是让其他人坐收渔翁之利。 崇祯觉得,楚行这么迅速的崛起,应该不是这么愚蠢的人。 而且京师这里,重兵云集,依靠坚城防守,也不是那么容易被攻破的。 本想看看孙承宗和朱大典的本事,哪怕他们不能一口气消灭伪乾,但是起码可以压缩他们的生存空间,等到西北的战事有了眉目,在全力对付楚行。 但是弇山之战,外加弇山之战的诸多细节,已经关于第一兵团、第二兵团的诸多情报传回来,让崇祯连抽凉气,楚行麾下的贼军,战力真有如此强悍? 完全颠覆了崇祯对于反贼的认知。 至于前途如何,崇祯再度哭唧唧的问询了母亲的画像。 或许只有已经逝去的母亲,才能给他几分慰藉。渤海郡公的明末大寨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