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零六章 两难的境地 (第3/4页)
则是一脸的惋惜沉痛之色。 因为仗已经打成了现在这个样子,黄得功很清楚,他已经完全不可能拿下高唐州城了,甚至于连现在的队伍都不一定保得住。 倒不是因为将士们误食有毒的水源,以至于身体软绵无力,最后战场崩溃。 平心而论,在大明当将军那么多年,这种惨痛的教训黄得功不知道吃了多少次了,被人家女真人追着屁股跑,他也经历过无数次。 战争不拿一次胜负定输赢,在黄得功看来,是至理名言。 他只相信最终结果。 要说连连大败,之前在战场上,伪乾的第二兵团不也是这样,被自家打的连北都找不到。 败了,寻找机会,再重新打回来就是了。 可关键点在于眼下,时局的变化:此时的大明,已经并非是防守的一方,他们并没有充足的力量,通过防守的方式,来消耗对方,也没有充足的后勤去保障这场战争的持续。 而相反的是,伪乾一方,竟然占据着地利,他们有充足的兵员和物资作为补充,反而消耗力量的一方是大明。 此外便是军心上的变化,被打的抬不起头来的伪乾竟然敢于从城中反扑,敢于直接在战场上与明军野战,而且还赢得那么彻底。 这意味着这一战过后,伪乾将士的士气、军心已经达到了惊人的鼎盛,这个时候想要靠武力恫吓,甚至于朝廷的封赏、招降来取得胜利,简直就是痴人说梦。 而已高堂州城这幅严防死守的姿态,大明拿着人命去填,不断的去消耗,即便是赢了,又要浪费多少生命,消耗多少宝贵的时间。 但是与黄得功来说,他又不能这般轻易的撤回去。 被人家笑话倒是小事,关键是自己背负着军令,以及战略态势朝着极其不利的方向变化。 就这么灰头土脸的回去,以朱大典的品行,绝对会议军法的名义杀了自己。 说到底,朱大典是正统的文官,别看平日里对待武官很大方,赏赐不断,可真的触怒了其底线,他是绝对要杀人的。 到时候又有谁能救助自己呢? 当然,仗打成这个样子,高唐州城就大摇大摆的摆在眼前,他也没有办法使出大明的传统手艺,虚报胜利。 于是乎,吃了大败仗的黄得功,只能硬着头皮给后方中军大营的朱大典发公文,坦诚的说明了他这边儿的情况,并希望这位多谋善断的统帅,能给予一定的指示。 仗打到这个份上,黄得功已经看的非常清楚了,这仗不是自己一个人能应付的来的。 一味的硬来,只会消耗兵力,甚至于让自己死在战场上。 还不如实话实说,禀明情况,让主帅明白自己的处境,甚至于给自己提供一些帮助。 毕竟自己以及手下的兵马死绝了,对于朱大典没有任何好处。 而等到夜幕降临之时,朱大典的公文果然也被送过来。 “并无新的军令,也无新的指示,让我按照计划行事?”黄得功一脸的匪夷所思,他甚至觉得朱大典莫非是得了失心疯,才做出这等愚蠢的决断,“大人的意思,让我继续攻城,不在乎队伍的损失吗?” “父帅应该是这个意思。”亲自传达公文的朱万化进入黄得功大营之后,并没有多说什么,深知黄得功爆裂脾性的他,很清楚黄得功遭此大败,损失惨重,正是心里窝火的时候,若是自己所言那句话说的不对,惹恼了他,保不齐会横死当场,而他此行也是带着目的来的,眼神一直往那些受伤的兵员身上观瞧,显然是得了朱大典的叮嘱,嘴里小心翼翼的说道:“父帅只是说了这般话,并无其他指示了。” 黄得功彻底无言以对。 当然对于朱万化的谨慎他也没多说什么。 倒是朱万化小瞧了黄得功,虽然连连吃败仗,心里甚是窝火,黄得功更多的是从国家大局考虑,从自身寻找失败的原因,如何会怪罪一个孩子。 至于朱大典,他更是不敢有任何怨言。 一是身份天差地别,他一个武夫如何敢跟一地巡抚作对,二来大家都有自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