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百四十八章 平台奏对 (第3/4页)
老子宁可在煤山上吊,也不丢掉祖宗传下来的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传统。 但是朝臣们,很少知道,其实在女贞、伪乾、西北战事的打击下,其实崇祯已经开始在精神上悲观和软弱了。 说到底,崇祯也只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啊! 诸位看官,你们二十余岁的时候,在做什么呢? 别看这位年轻的崇祯皇爷经常跑到奉先偏殿对着母亲的画像哭鼻子,对于偌大帝国的衰落,甚至于走向灭亡,一点办法都没有。 可一旦到了上朝的时候,他就会迅速的转变为一个十分专断、威严、不可触犯的君主,使得朝堂上不知道多少文武大臣,两股打颤。 八月下旬的一天,他先从奉先偏殿哭了一顿鼻子,仿佛与母亲大人说了许多话,整个人心情略觉得安宁,便赶忙跑回去阅览文书。爱阅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先看了杨鹤的请辞奏疏,又看了洪承畴和曹文昭请求奏对的奏疏,他随机传旨,明天上午在平台召见他们。 刚才在奉先偏殿中他显得十分软弱,现在忽然满脸都是杀气。 现在国家的事情,已经到了难以稳住的局势。 崇祯觉得唯有洪承畴可以彻底浇灭西北祸事,但是眼下,却又不得不将他调到京师来,让他担任任蓟、辽总督,专负责对女真和伪乾的军事。 等到孙承宗卸任之后,甚至于山东的战事都会交给他。 崇祯和满朝文武都认为他是一位资历深、威望高、可以担负辽东、北直隶、山东重任的统帅人才,对他寄予很大期望。 洪承畴明知道困难重重,但是他深感皇帝知遇之恩,决心到、整顿军务,替皇上稍解忧患。 等洪承畴和曹文昭行过常朝礼,崇祯向洪承畴问了几句话,无非是关于起程时间和一切准备如何等等,至于今后用兵方略,在不久前两次召对时已经谈过,用不着今天再问。他又向洪承畴勉励几句,期望他早奏捷音。叫洪承畴起来后,崇祯收敛了脸上的温和神色,冷冷地小声叫: “曹文昭!” “微臣在!”曹文昭跪在地上不敢仰视,恭候皇上问话。 有片刻工夫,崇祯望着他并不问话。这种异乎寻常的沉默使他的心中忐忑不安。 去岁冬天,他同马世龙帅军勤王,来到京师近郊。 当时,朝廷可谓是群星云集,曹文昭的表现并不是如何起眼,他真的亮眼的操作,其实是在后续收回四城和在山西剿匪的时候。 女真人退出京畿之地,崇祯采取了陈新甲等人的建议,任命孙承宗为统帅,把陕西勤王的军队交由孙承宗去率领,一来防备女真人再次南下,二来用来镇压伪乾。 对于此事,曹文昭是极其反对的。 虽然他是孙承宗、马世龙一脉,但是他却上书,据理力争,他人为这一部分陕西精锐绝对不可以留下,倘若留下,陕西的“贼寇”就会重新滋蔓,结果无益于京畿、辽东、山东的防务,反而替陕西的贼寇,清除了朝廷兵马。 给了陕西反贼喘息之机。 他还在奏疏中,跟崇祯说道:“秦兵之家室、蓄积皆在秦,久留于边,非哗则逃,将不为吾用而为贼用,是又驱兵从贼也,” 曹文昭认为,将陕西勤王的军队,留在京畿之地,用来防备辽东,镇压伪乾是完全错误的。 伪乾与西北的情况完全不一样,他需要步步为营,一点点碾压伪乾的生存空间,而不是一蹴而就。 当然,他也有一部分私心,朝廷要派遣他去西北镇压反贼,西北没有军队,他拿什么剿,没有充足的军队,只靠嫡系兵马,最终的结果,也只是按下葫芦浮起瓢。 而且,他极度反感,崇祯这种,不懂得军事,还瞎指挥的态度。 而崇祯一方呢? 他肯定是有自己的靠拢的,一来关外的局势需要稳定,二来他不镇压伪乾,那么大运河不通畅,朝廷的元气就无法恢复,这对于中央的权威,势必会成为巨大的威胁。 所以他对于曹文昭的意见直接选择了忽略。 由于他不撕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