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54章赋税统筹  (第2/2页)
    “殿下英明!”阎崇信大为感慨道:“此一善政,不知能救活了多少百姓。”    “此乃小事尔,地方赋税,不会再也截留,而是以三七分之,这也是转运司的职责。”    说到这,也是明朝赋税体制的弊端。    地方赋税截留。    宋朝施行强干弱枝,所有赋税,全部运送到开封,然后按照各地的衙门开支,再返还。    所以导致地方孱弱无力,府库无粮,经常有盗贼攻破县衙的怪事。    明朝呢,则是地方先弄来年的预算,赋税截留下预算部分,其余的再交给朝廷。    所以,就需要跟户部对账,运粮和预算是否准确,这就是明初的“空印案”的由来。    比如,地方说今年受灾,或者修河道,赈济灾民,都需要朝廷审核批准。    属于先斩后奏,有时候灾难的情况下,的确能够起到效果。    于是,锦衣卫就诞生了,督促百官,监督地方,守卫皇权。    到了后期,监督松弛,赋税自然入不敷出,都被地方糊弄了。    朱谊汐冷声笑道:“地方截留,属实弊政,已经不合时宜,三七分成,整个湖广,必须施行。”    阎崇信一楞,这改革力度也太大了吧,直接背离了祖制。    “臣下知晓。”    “另外,转运司还代征收商税。”    “商税?”    “坐税,与关税,转运司衙门必须入手,不得让地方沾染。”    “另外,关于盐税,茶税,酒税,铁税,也须草拟税率,不要让那些商贾钻空子。”    朱谊汐冷静地说道:“时值乱世,必须要有稳定的税源,不然,我这十万大军,难道都靠缴获来活着吗?”    “你掌转运司,莫要令我失望。”    “下臣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阎崇信拱手,郑重其事地应下。    军法、赋税弄好后,朱谊汐伸了伸腰,随即问道:“诸将校的赏赐弄好了吗?”    “赵先生已经整理好了。”    兼任秘书的孙萱,迈着大长腿,胸脯鼓鼓地走了进来呀,面如桃花地说道。    “嗯!”    朱谊汐一把抱住其细腰,揽在怀中,一边细看起来。    孙萱儿羞答答地埋首其臂膀,欲拒还迎地“嘤嘤嘤”了几声。    朱谊汐不以为意,只见表上,这般写道:    三边营,李继祖,升正四品明威将军,汉阳王府仪卫舍人。    历经散关之战、仙人关之战,襄阳之战,武昌之战,收复承天府、荆州。    赐,襄阳府邸一座,金百两,银千两,土地十顷,玉如意一柄,蜀锦十匹……    沿着往下看,基本上就是武散阶、金银,土地,府邸等,以战役多寡来等次奖赏,价值的话,超过万两。    而像是惠登相,经历武昌、襄阳,南阳,三场战事,只有白银五百两,土地五顷,零散赏赐。    散阶,只有正五品的武德将军。    但,不出意外,他们都加了汉阳王府仪卫舍人之职。    也就意味着,他们的本职,就是汉阳王府的武官,赏罚惩戒,都属于朱谊汐的管教范围。    这就是开府的好处。    至于普通的兵卒,经历一场战役,就赏赐一月饷钱,赏赐酒肉。飞天缆车的逆流启明(大明世祖)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