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处理麻仓土的手段 (第2/2页)
我们看到的元青花精品器物,多为拉坯,这也成为元青花胎体成型识别中最主要的特征。 用拉坯法,事先制成若干段。 下部、上部、口部等等。 干后用泥条粘接,并粘上底部。 大罐内,泥条均抹平做为护接头泥,防移位。 小型器物,一般只挤出泥条痕。 手工拉坯成型法,是一项极为高超的技艺,即使在古代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好的。 除拉坯法外,印坯法也常用,就是用模具做四、六、八方型器物。 比如四方壶、六方、八方梅瓶或特大肚圆梅瓶等等。 这种制坯方法,相对较工整,和拉坯造成的手工迹象不同。 利坯法,就是对已成型未干的坯胎进行细修。 而现代对拉坯法已不敢轻易使用,主要使用印坯法做大罐、大梅瓶等。 只不过这么做出来的器物,显薄且死沉,即同体积下比真品沉重得多。 元代拉坯法成型的胎体,外表是一种大概的平整、手工态的平整。 达不到现代印坯法平整度,有的表面略微有棱感。 而且显厚实,主要是同体积下,比仿品显轻。 最明显的是,胎体内表在拉坯时,形成许多宽道旋痕。 这些宽道旋痕均一指宽左右,中间略凹。 在这些宽道旋痕中,有的器物存在密细如丝的艺人指纹痕,当然,也有些也不明显。 指纹痕,同现代仿器物中如方便面条般,盘旋紧挨的线状纹痕不同。 如果这些都能做好,那么就是釉料、胎质、工艺,都没有什么问题。 这时,唯一的追求就是釉质。 元代青花的釉质也是不同的,因为它们烧制成功的釉质,也具有唯一性。 元青花瓷的釉质很独特,现在所见有三种:青白釉、青花白釉、枢府釉。 青白釉,为景镇宋代湖田窑工艺之延续。 这种釉是元青花瓷当中,最不好仿的一种釉。 其在元青花瓷上的特点很明显,一是釉层厚。 经常在口沿或底部有积釉,有的地方甚至会出现厚薄不等现象。 此釉在烧制中流动性很差,这和现代釉流动性极好形成反差。 二是呈湖蓝色或湖绿色,均有深浅。 其釉近观即两尺以内,呈通透水亮,并具乳质感。 釉特厚处,一般于足底釉层更显厚,有半失透或失透感,蓝艳含翠,十分悦眼。 再就是青花白釉,这种釉色的特点也很明显。 一是胎釉结合度极好,不易看出釉质厚薄来,似为一体。 适当距离下,一般是离开1米左右,就会感觉玉质感很强,甚至是在诸釉质中最强。 一般呈现白中少有点青,更多地反射出白玉般的温润感觉。 最后一种是枢府釉,特点是白中微带青(微蓝和绿意),不论浓淡遮盖力极强。 二是乳质感和玉质感均强,三是釉层厚薄在前二者中间,即不厚不薄。 这三种釉中,前二种的仿制难度由于太大,使现代很多人要想仿,已经无任何空隙可钻。疯神狂想的我的系统不正经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