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光辉时刻 (第1/2页)
社会、科技的发展,需要条件,而且不止是一种条件。 安定的社会环境,开放的商业环境,才能早就一些技术的进步。 瓷器烧制,也离不开商业环境的向好。 比如康熙中期,开始开放海禁,贸易瓷器和国内所需日用瓷器的大量生产,使得景镇的官窑和民窑空前的兴旺。 而且官窑、民窑的互相促进,技术迅速提高,品种不断创新。 独步当朝的青花、绚丽多姿的五彩、刻意求真的仿古瓷,以及崭露头角的粉彩和珐琅彩等,都开始慢慢的涌现。 此时的瓷器,胎土淘炼得非常精细,质地坚硬纯净,瓷胎中的高岭土的用量比明代更高。. 而釉中的氧化钙含量则降低,原料的选择和加工比以前更加讲究,烧成温度已到现代硬度的要求。 细腻温润的胎质,使得康熙时期的釉上彩、釉下彩以及色釉等,显得灿烂缤纷,没不胜举。 康熙年间,继明代以来,制作外销瓷有了新的发展,器形之繁,数量之大,前所未有。 常见的器形有撇口花觚,圆形和六方形的罐、筒瓶、尊壶、军持、汤盘、耳杯等。 一般的花口折沿的大盘、碗类比较多见。 色釉方面,在康熙年间出现了许多品种的色釉。 其中最为名贵的有,郎窑红。 郎窑红实际是康熙年间,仿制明代宣德宝石红,极为成功的产品。 郎窑红的特点是色泽深艳,犹如牛血一般猩红,所以又称为“牛血红”。 霁红色釉,则不像郎窑红那么浓艳透亮! 它呈现一种失透深沉的红色,呈色均匀,釉如桔皮。 器物有瓶、碗、盘等。 宝石蓝,就是一种可以媲美宝石红的瓷器。 当然,相比宝石红釉瓷器,宝石蓝差了点! 但是也差不了多少,更何况还有宝石蓝瓷器更进一步的翠毛蓝。 清代康熙时期,蓝釉瓷器的烧造又走向了一段辉煌之路。 此时的蓝釉瓷器,不仅继承明代时期的优良传统,而且稳中求发展。 清代各种蓝釉瓷器很多,如著名的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孔雀蓝釉等。 明末之后,蓝釉瓷器在经过了近乎半个世纪的沉寂之后,在清代康熙时期又开始大放异彩,走向辉煌。 此时的蓝釉瓷器主要有霁蓝釉、洒蓝釉、天蓝釉、孔雀蓝釉等。 宝石蓝也叫霁蓝、祭蓝。 创烧于元代JDZ窑,明代宣德年间与祭红、甜白并列为当时颜色釉的上品。 霁蓝跟祭红一样,属于高温失透釉。 这种釉色以氧化钴为呈色剂,在生坯上挂釉,入窑经1200℃——1300℃的高温一次烧成,成色稳定。 康熙时宝石蓝釉釉面,有桔皮棕眼和气泡,分布比较均匀。 也有的釉面,出现垂流状。 康熙和雍正年间的霁蓝釉,都是仿明代宣德的品种,以盘、碗为仿制品。 乾隆前期与康、雍差不多。 而后期却更精致,到清朝后期霁蓝很少,且都釉面不够均匀。 这时的瓷器,不管是清代哪个时期,其中的霁蓝釉瓷器,都是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