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1章 尝试改良 (第3/4页)
“从青苗法的借贷利率开始?” 楚歌首先想到的,是青苗法的借贷利率。 按照王文川当年的规定,青苗法的利率是20%,最高不得高于30%。 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年息20%,这显然是偏高的。 而且,在青苗法实施之后,确实导致了很多农户的破产,一时之间,民怨沸腾。 民怨沸腾这一点,给王文川造成了巨大的舆论压力,这也影响了皇帝的判断,最终变成了他被罢相的直接诱因。 “看来,这个利息还是要降低。 “降到年息10%?5%? “似乎……还是有问题啊。” 楚歌想来想去突然发现,这个问题,并不全是数值问题。 不管多低,都不安全! 事实上,历史上的王文川显然已经预见到了利息可能对农户造成的压迫,所以,他在变法的细则中,已经对此做出了预防。 比如,“不愿请者,不得抑配”,也就是说青苗法中的借贷属于完全自愿,农户不想要的,不能强制摊派; 又比如,明确规定了利息最高不能超过30%。 如果青苗法真的能够严格按照王文川所制定的标准来实行,那绝对不会有民怨沸腾的情况出现。 但楚歌很清楚,青苗法推行之后,王文川制定的这些限制,根本就是形同虚设。 底下负责新法的官员,很快就突破了这个上限,把年息20%,私自改成了两季各20%,也就是全年高达40%。甚至很多官员还把这个数值定得更高,达到民间借贷100%利息的也大有人在。 至于“不愿请者,不得抑配”基本上也没被执行。因为根本没办法考察到底哪些是民户自愿、哪些是被强制摊派的。 官员们强制摊派后,完全可以说是民户因为还不上借贷而撒谎,说自己被强制摊派了。 而且,为了确保新法的效果,王文川也必然要给这些官员们划定指标。 青苗法完成了多少业绩,要作为官员的考核内容之一。 从动机上来看,业绩考核当然是必要的,否则如何确定哪些官员在办事,哪些官员在阳奉阴违? 那些旧党搞非暴力不合作,不推行新法,只有用业绩考核才能揪出来。 可问题在于,一旦考核,官员们就必然会层层加码。既然以青苗法的收益为考核标准,官员们就肯定会强制摊派、暗中提高利息,这样才能显得自己业绩突出。 不管定多少利息,这些官员总能想办法突破。 那么能不能改变考核标准呢?不单纯以收益为标准,而是综合法条执行的准确度、民众口碑等等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这显然又完全不具备可行性。 楚歌思前想后,最终得出一个结论。 这20%的利息,不管降多少,都没意义。 因为哪怕定1%的利息,官员们也总有办法给它提高到100%,而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王文川对此也没有太好的办法,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也是新法最终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楚歌思前想后,决定才用更果决的措施。 “既然不管利息降到多低、都有可能被这些官员给暗中抬起来,那我干脆强制规定,发放无息借贷! “这么做,至少有三个好处: “第一,没有了利息,官员们就没办法明目张胆地收取利息,最大限度地阻止这些官员‘唱歪经’,这样一来就不会有民乱,也不至于产生让王文川罢相的负面舆论。 “第二,很多旧党弹劾王文川,说他‘与民争利’。不管利息定多少,他们都会认为这是‘与民争利’。那我直接用无息贷款,总不是‘与民争利’了吧?这就变成了一个救济性质的100%的善政。执行如何暂且不论,至少在道义上站住了脚。 “第三,虽说无息贷款没赚头,但如果青苗法真的能顺利施行,一方面是会在普通民户中产生巨大的声望,形成不错的舆论,支持新法;另一方面,民户能顺利度过青黄不接的阶段,地里的收成越来越好,那么农户能够缴纳的粮食自然越来越多,客观上也是能增加国库收入的。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