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6章 郓王殿下 (第3/4页)
童道辅很纳闷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但他毕竟跟郓王殿下不熟,也不好说这到底是性情大变,还是原形毕露? 对方是当今陛下最宠爱的儿子,所以……能忍还是忍着吧。 只要他不对兵事胡乱指手画脚,那童道辅也就能捏着鼻子忍下去,直到这次班师回朝。 …… 在樊存的视角,这一路上的时间,过得很快。 《暗沙》这款游戏自动省略了一些无意义的环节,而玩家所经历的环节,要么就是跟之后的解谜直接相关,要么就是对真实历史的剧情有一定的补充作用。 这一日,樊存跟着童道辅,来到了西军的军营。 一番准备之后,大军开拔,准备正式向西夏发动进攻。 此时的西北,其实战事已经大致平复,在童道辅的努力之下,齐朝对西夏进入了漫长的战略压制期。 从这一点上来说,童道辅确实也算是个人才。 这一点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释:从齐朝的历史上来看,真正对西夏完成全面压制的,也就那么寥寥两三个历史阶段,从这一点来看,似乎童道辅做得还不错; 但如果从当时西军的战斗力、齐朝与西夏的国力对比来看,随便换个军事才能优秀的名将到童道辅的这个位置上,可能已经把西夏打灭国了。 这一路上,樊存也在留意着西军的战力。 不得不说,这确实是整个齐朝装备最精良、战力最强的一支队伍。 一直到韩甫岳将军的时候,西军虽然已经遭受过几次灭顶之灾,精锐大减,但也仍旧是最能打的兵源。 尤其是跟樊存在第一阶段遇到的平定军相比,不论是士兵素质、士气还是装备水平,都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大军继续行进,一直来到湟川。 童道辅看着周围的风貌,看着大西北独有的山川美景,不由得意气风发,非常骄傲地说起了之前他出征西北时的一件事情。 那时候,他担任监军,大军恰好进发到湟川。 大军在此杀牲祭旗,准备开战。 然而此时,却突然得到了齐惠宗的手诏,让他们退兵。 此情此景,跟后世的空投手令这种操作也差不多了。 至于为什么要退兵,原因很简单,皇宫失火,齐惠宗认为是不祥之兆,所以要退兵。 当时童道辅显然也觉得很无语,他直接将诏书塞进了靴子里。军中诸将问他上面到底写了什么?童道辅面不改色地回答道:陛下希望我们早日成功。 结果,此次出征大胜而归。 在庆功宴上,童道辅才拿出那份诏书传示军中的将领。 将领们不由得大惊,这可是抗命不遵,如果真打输了,岂不是要杀头的大罪? 童道辅说,此时士气正盛,如果真的按照圣旨暂时不打,那对士气将会是多大的打击!到时候再次出兵,可就不见得能取得这样的战果了。 所以,他宁可战败自己背负罪责,也要隐瞒圣旨,强行出兵。 而这也让童道辅在西北树立起巨大的威望,成为他之后以军功封王的一个重大转折点。 童道辅得意洋洋地向樊存炫耀一番,那意思很明显。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 这一方面是在炫耀自己此前的得意之举,展现自己在军事方面的才能,让这位郓王殿下不要瞎掺和;另一方面也是在暗示,连皇帝的话我都敢不听,郓王殿下你可千万别自我感觉良好,觉得自己能指挥我啊。 樊存看了看童道辅,心中呵呵。 童道辅的这个事情,确实是值得一吹。毕竟,这就是他整个军旅生涯中,最亮的高光时刻了。 其实仔细分析,童道辅的这个所谓的高光时刻,很高光吗? 也不见得。 一方面,当时能打赢,是整个西军和诸位西军将领共同努力的结果。童道辅当时只是一名监军,话语权是有的,但要说这全赖他的指挥之功?那是扯淡。 以西军的战斗力,本来就该打赢。 另一方面,童道辅之所以敢把皇帝的诏书塞进靴子里,其实也是因为摸透了齐惠宗的脾气。 齐惠宗虽然脑子不清醒,但整体上还是一位比较宽仁的皇帝。当时,童道辅判断出齐惠宗万事都还要依赖他,即便自己不遵旨,也不见得就会有什么特别严重的后果。所以才敢搞出这种冒险的操作,为自己博取名声。 如果是一个凡是遇到有人抗旨就一定要杀他全家的暴君,童道辅还敢不敢这么干? 多半是不敢的。 童道辅这个人最大的标签就是“欺软怕硬”,从对西夏、金人的不同态度就能看出来。 打西夏的时候,他仗着齐朝国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