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8章 昭义军建立 (第2/5页)
海平这个最高统帅,没了万众一心、收复失地的志向,这支军队必然也会很快地腐化、堕落,在短短的数年之间,就会被糟蹋地全无战斗力。 而这一切,赵海平不需要费脑子去思考,历史上韩甫岳将军死后所发生的事情,他已经看得清清楚楚了。 此时,中军大帐中的诸将,都纷纷看向赵海平,不知道他这是何意。 有的将领面露不忍之色:“将军……难道你已经决定了,退兵?” 其他的将领,也都无话可说。 是啊,不退兵又能怎么办呢? 十二道金牌,再加上措辞严厉的旨意,这基本上意味着,只要不退兵,立刻就会等同于谋逆大罪。 赵海平环顾诸将。 他只是这个历史切片中的过客,没有办法像韩甫岳将军一样,对手下的副将一个个的都了如指掌。但这么长时间的练兵下来,又一起经历过大战,对这些副将也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他无从确定自己能带走多少人,但,绝对不会一个都带不走。 赵海平深吸一口气,沉声说道:“诸位。 “自我练兵伐金以来,诸位一直伴我左右。打过不少大仗、硬仗、恶仗,可以说是与我一起出生入死。 “我们南征北战,挽救了多少危局,又救下了多少的无辜百姓! “而现在,朝廷让我们退兵。 “十二道金牌,退兵已成定局。 “但是,你们可能猜不到退兵之后的结果。 “我可以清楚地告诉你们,未来的一年会如何。 “我会被夺去所有官职,冤死狱中。而你们中的人,可能会被迫致仕退休,可能会被害死,可能会被调往他处,可能会被打压、壮志全无。 “而这支军队,将被拆分、瓦解、快速地衰弱下去,不出数年,就再也没有‘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军纪和强大战力,变得和齐朝那些一触即溃的厢军没什么区别。 “这就是回京之后,我们将迎来的命运。” 诸将听得悚然色变:“将军,言重了吧? “将军乃是国之柱石,就算朝廷要与金人议和,将军乃是有大功之人,他们岂敢擅杀?” 赵海平微微摇头:“你们又哪里知道,金人提出的议和条款? “这条款中有两条,第一是必杀我,始可和!第二是和议成后,秦会之不可以无罪去首相! “更何况,大胜之际,官家却突然要收回兵权,什么意思?一是官家已经不想再打,二是官家对诸将不信任了! “你们好好想想,有秦会之在,我等若是回去,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难道你们要将自己的生死,寄托在秦会之这类人的仁慈之上吗?” 诸将面面相觑,全都无话可说了。 是啊,难道要将身家性命,交在侥幸之上吗? 朝中以秦会之为首的那帮大臣到底是什么德行,他们这群做将领的,比谁都清楚。 至于当今的那位官家,能否压住秦会之等人,保诸将无虞? 恐怕是不可能的。 齐朝自开国以来,便是以文抑武,对于统兵在外的将领,往往看得比敌国的威胁还要更大。 毕竟金人来了,只是烧杀掳掠一番,割地赔款、满足了他们的胃口,也就暂时退却了;可武人若是势力膨胀起来,那可是要黄袍加身的! 此时的官家已经有了收夺兵权之意,这意味着他对于前方的诸将已经不再支持、不再信任。 诸多信号叠加起来分析…… 此时若是班师回朝,确实,凶多吉少。 当然,仍旧有大部分的将领不信,官家竟然会糊涂到如此地步,真要冤杀韩甫岳将军?这说不通啊! 但正如赵海平说的,确实有可能不死,但那也只是一种侥幸而已。 真的回去之后,那便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将希望寄托在秦会之这种人的仁慈之上?又或者是将希望寄托在齐高宗这种人的明智之上? 怎么想,都觉得是在自寻死路。 一名副将声音有些发颤:“难道韩将军此次召集我们前来,是托付后事的? “退亦死,不退亦死,岂不是无路可走了?” 赵海平摇头:“死?一死以全清白之身容易,可这朗朗乾坤,谁能再复! “北方百姓翘首以盼,金人虽退但仍就虎视眈眈,方今天下,舍我其谁也? “我不会死,也不能死!” 他从怀中取出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