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华娱1997 第15节  (第2/2页)
有赔的可能性。    但话又说回来,可能赔的同时,也可能赚。    要是死守着第一种模式过日子,蓝启这辈子别想发展起来。    总体来说,第三种模式比第二种风险更小一点,而且出单曲相比运作专辑的成本也更低。    蒋月觉得可以试一试,但有点下不了决心,她转头看向一直当透明人的韩启。    “老韩,你觉得这歌怎么样。”    想到韩启可能使坏,又追着提醒了一句:“实事求是,别耍花样。”    韩启白了她一眼,又听了两遍小样,然后点评道:“曲风明朗,歌词虽然有些矫揉造作,但足够直白上口,不算什么上乘之作,但足够商业化,是一首符合大众口味的标准伤感情歌。”    曹轩惊讶的看向韩启,这位生意做的不咋地,音乐鉴赏也有所偏好,但专业眼光不是盖的,怪不得敢下海开唱片公司。    蒋月更是大喜过望。    别看蒋月刚才对韩启一顿河东狮吼,训得跟孙子似的,但事关音乐鉴赏,但她却对韩启的眼力十分信任。    同时,蒋月也比任何人都了解韩启的评歌标准。    除了挚爱的摇滚,韩启对其他题材类型的歌曲都是以极为挑剔的眼光对待,哪怕是一些公认的经典歌曲,也时常不吝毒舌。    《一万个理由》在他嘴里没被大批特批,甚至予以肯定,这在韩启评歌生涯里实属罕见。    蒋月客气的请曹轩稍等,自己拉着韩启来到办公室外,问道。    “你给我交个实底,这笔买卖能干吗。”    韩启抹了把脸,看着蒋月殷切的目光,艰难的点了点头,老实道。    “从流行商业角度来看,我甚至觉得这首歌不弱于《心太软》,但具体还要看时运,不过就算没红,回本应该问题不大。    邪门了,从哪蹦出了这么一个怪才,以前怎么没听说过。”    韩启喃喃自语,而旁边蒋月差点没乐疯了。    堪比《心太软》!?    那首歌可是给背后的唱片公司狂赚了几千万的利润。    《一万个理由》也不用多,能让蓝启赚个《心太软》的十分之一,她就把曹轩供起来当财神爷。    蒋月二话不说,转头进了办公室和曹轩讨论合作的具体条款。    首先是单曲售卖分成,这个没什么争议,直接按照业内的普遍的规矩三七分。    双方谈判的真正的关键是,蓝启想要《一万个理由》的版权,这是曹轩不能容忍的。    单曲售卖拿不到大头,他全指着版权和商演了,这要是舍出去,曹轩还玩个屁。    但蒋月是势在必得,普通歌曲也就罢了,《一万个理由》有望大火,要不插手,她回头能悔死。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各退一步。    曹轩答应让蓝启管理《一万个理由》的版权,并享有30%的版权分红。    同时,蓝启也必须保证,倾尽所有资源推《一万个理由》,京津冀以及中央的各方电台,确保一定份额的宣传。    双方找了一家律所,拟定好了合同,曹轩签了字,然后分别和韩启和蒋月夫妇握手。    “合作愉快。”    “合作愉快!”    第018章 《一万个理由》单曲发售    敲定了合同,蓝启也开始准备《一万个理由》的筹备工作。    歌手出专辑这事说麻烦也麻烦,说简单也简单,归拢概括,大约步骤是——    1制作歌曲,有条件可能会拍几条mv。    2唱片公司把歌曲成品刻录在磁带或者cd光盘,形成专辑实体。    3通过分销渠道,铺货各路音像店、商场、书店、学校文具店等所有可以卖专辑的地方。    4通过电台、电视、媒体进行宣传造势。    5开卖。    看起来很轻松,在细分下来里面的说头就多了。    有的大牌歌手的专辑,邀请名家写歌作曲,知名音乐制作人操刀歌曲录制,每首歌都配有mv,单单专辑制作成本就不下百万。    之后的发行售卖,更是几十万的备货,铺货渠道涵盖全国各大城市的音像店。    电视、广播、纸媒轮番轰炸,各路大咖纷纷出来助威站台。    歌迷翘首以盼,盗版商虎视眈眈,一张专辑可谓牵动无数人的心神。    相比之下,像曹轩这样的新人歌手,待遇就相当寒酸了。    蒋月虽然看好《一万个理由》,但出于谨慎,以及蓝启仅剩的那点家当,还是不敢放开了备货。    经过和曹轩以及韩启的讨论,决议第一批货刻录20000张磁带和5000张cd光盘。    在曹轩毫无名气的情况下,没有音像店愿意花金真金白银进货的,所以蓝启就请音像店代卖。    他们给这些分销的音像店规定好零售价,磁带5元一张,光盘8元一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