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八十五章 汉亡于何处,势猛如破竹中  (第3/4页)
教授应该是故作不知,反正他习惯了虚无主义和骂老祖宗。    览查诸书,我们都会发现,曹操最初所依附者,是张邈而非袁绍。    荥阳惨败(190)之后,曹操才走上与袁绍合流的道路。    荥阳之战后,曹操曾消失数月,远走扬州。《武帝纪》托言“南下募兵”,但实际的募兵成果一无可取,最终仅带回五百士卒。可知募兵是假,串联是真。    (募)兵谋叛,夜烧太祖帐,太祖手剑杀数十人,余皆披靡,乃得出营;其不叛者五百余人。--王沈《魏书》    曹操所串联者,便是扬州军阀陈温与周昕。    从后续事件中陈温与周昕的立场来看,二人很明显隶属袁绍联盟。因此,在曹操离开酸枣的数月时间里,实际是充当袁绍使者,替其广交英雄。    在“募兵”结束之后,曹操也并没有返回酸枣,而是进屯河内。    须知,屯兵酸枣的军阀,是张邈、刘岱、臧洪、乔瑁与袁遗;而驻扎河内的军阀,则是袁绍。    是时绍屯河内,邈、岱、瑁、遗屯酸枣。--《魏书武帝纪》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APP,&~更多.免费*好书请下载塔~读-小说APP。    换言之,曹操在荥阳惨败之后,便弃张邈而投袁绍。    募兵只是幌子,曹操实际是在替袁绍进行政治串联。    那么问题来了,曹操讨董之初,得张邈、卫兹之助,事业也算是处于上升期啊?    他为何要投奔袁绍呢?    且听云某细细道来。    屯兵酸枣的军阀,有张邈、乔瑁、刘岱、袁遗、鲍信等人。    从私交上看,其众与曹操均比较友善。    陈留太守张邈,是曹操在洛阳的故交,被称作“奔走之友”。    太祖、袁绍皆与(张)邈友。--《魏书吕布传-附传》    东郡太守乔瑁,是乔玄族子,而乔玄则是曹操的恩公。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乔)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魏书武帝纪》    兖州刺史刘岱,彼时正与袁绍合作,袁绍甚至以家人相托,以示拉拢。    是时岱与袁绍、公孙瓒和亲,绍令妻子居岱所。--《魏书程昱传》    山阳太守袁遗,是袁绍堂弟,且与曹操为文友。    曹操曾说“成年后能勤学苦读者,只有我和袁遗”。    (太祖曰)“人少好学则思专,长则善忘,长大而能勤学者,唯吾与袁伯业耳。”--《典论自叙》    曹操凭借昔日人脉,在酸枣应该混得还不错。那么,为何他要离开酸枣,转走河内,与袁绍合兵呢?    因为曹操惨败荥阳,败光了自己在酸枣的脸面。    酸枣联军本是为“讨伐董卓”而设。    董卓在中平六年(189)八月进京,曹操在同年十二月逃至陈留,在此兴兵。    原文来自于塔&读小说~&    需要注意的是,曹操的老家在豫州沛国谯县;    而其人起兵的位置,却在兖州陈留郡己吾县,也就是本书赵旻大本营陈留县隔壁。    (董)卓遂杀太后及弘农王。太祖至陈留,散家财,合义兵,将以诛卓。--《魏书武帝纪》    可知曹操未曾返回老家,而是就近逃往陈留。    其人无疑是托庇昔日好友、陈留太守张邈。    《世语》此处注释,称《武帝纪》中的“散家财、合义兵”,主要来自卫兹的资助。    陈留孝廉卫兹以家财资太祖,使起兵。众有五千人。--《世语》    换言之,曹操是“散别人家的财”来招自己的兵。    而卫兹又是张邈部将,可知曹操最初的政治依托,就是张邈。    在荥阳之战(190)中,曹操轻敌冒进,被董卓部将徐荣打得大败。    塔读小~。>说—*.—免费*无广>告无*>弹窗,还>-.*能跟书~友们一起互>@动。    其人五千兵勇全数覆灭,卫兹也不幸阵亡,曹操则连坐骑都被射死(见《曹洪传》),仅以身免。    (张)邈遣将卫兹分兵随太祖。到荥阳汴水,遇卓将徐荣,与战不利,士卒死伤甚多。--《魏书武帝纪》    因此,曹操回到酸枣(属陈留郡)之后,受尽诸侯的白眼。    这也能解释为何曹操在座上慷慨陈词,而诸将置酒高会,根本不搭理他。    太祖到酸枣,诸军兵十馀万,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太祖责让之,邈等不能用。--《魏书武帝纪》    曹操彼时的形象,无异于《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败家子儿,是一个“糟蹋干净投资人的血汗钱”的无赖。    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