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三国_第2542章找个敌人呗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42章找个敌人呗 (第2/4页)

  既然是一场戏,那么就需要一个主题。

    这一次的主题,就是将原本偏离的青龙寺大论的方向,重新引导回骠骑大将军斐潜所预设的轨道上去。

    偏离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其中有一点,是郑玄太过于自持身份。

    在青龙寺之中,郑玄并没有尽心尽力。

    或许郑玄是没能领悟到斐潜的意思,或许是郑玄领悟到了但是没能做到位,或许干脆就是没想着要做好,都有可能,但是现在已经不重要了。

    郑玄不能做,或是做不好,既让旁人来说,来做。

    就像是一个岗位,A做不了,B就换上。

    任何时候,任何王朝,学术是为了政治服务的。

    或许有人见到这个『服务』,就想起了什么大保健,什么冰火两重天什么的,便是表面上一脸嫌弃,心中则是那啥的样子,然后觉得学术这么干净的小娘们,怎么能跟政治这么油腻的中年男配对?

    其实一个爱钱,一个好色,不就是正好一对么?

    这一点都不开玩笑。

    对真理的探寻、对权力的掌控是学术、政治的核心。

    古希腊的柏拉图认为一个人只有掌握了知识和真理才具备成为『王』的基础,『哲学家王』其后蕴含的逻辑,就是学术为政治服务。

    同样,在春秋时代经典著作中也有类似表述,『圣人王者』要将好的道德品质内化于自身的仁德,掌握了『天道』之后,就可以成为真正的王。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原本其诞生的土壤就是为了各个诸侯国探寻政治上的出路,找寻治国理政的方法。

    有人说像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些人的学说微言大义,确实很出色。但是之后华夏这么多年,为什么都没有出现能与他们相提并论的一批人?

    所以是不是在创造之初,基本上已经到了一个巅峰,所以很难突破?

    实际上么,是,也不是。

    从某个角度来说,其实后人一直都在创造,都在创新。

    只不过因为走的方向和前人一致,所以看起来好像是没有变更过,没有突破过,但是实际上不管是后世的理学,还是心学,都可以说是再上了一层楼,有了新高度。

    没错,新高度。

    但不是新广度,也不是新天地。

    这些后来者的突破和进步,如果说拉开一些距离去观察,又会发现有些遗憾。

    因为在前面的人,尤其是在汉代,已经将儒家给框死了,而后历代的天子又给这个框架加固加焊,只要一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被打破,那么后来的儒家子弟自然不可能跳出这个框架之外,也只能是在这个框架之内做文章,越叠越高,最后摇摇欲坠。

    在『天人感应』的框架之下,在『社会潜意识』之中,被嵌入了只有成为儒家学子才能当官治世,或是贪污发财,或者更好听一些,叫黄金屋颜如玉。

    这样的潜规则成为了主流,而朝着另外方向发展的作品和思想,全被一代代的皇帝和儒家子弟联手给销毁了。

    不是说后人苯,无法超越前辈,而是诸子百家之时根本就没有政治上的限制,自然有各种观念碰撞的绚丽多彩,而汉代之后,思维渐渐的被框死了,所有跳脱的想法都被屏蔽了,动不动就是撤柜下架,也就失去了原本的多样性。

    还不告诉说究竟是不行,只是要求自己去改,没来得及改的,就像是朝廷大规模修书,比如四库全书什么的……

    学术离不开政治。

    政治也限制了学术。

    相爱相杀一辈子。

    庞统扯了庞山民就上了台,其实也是类似于在问郑玄,『你知道你那里错了么』?

    郑玄依旧是风波不兴的样子,只是脸色中有些细微的变化,如果不是熟悉的人,多半未必能够察觉得出来。

    可惜郑玄旁边坐着的,是司马徽。

    司马徽早年丧妻后又亡子,续弦之后妻子又死于瘟疫,然后他就将自己的学术当成了是自己的儿子。嗯,司马懿只是他的侄子。

    儿子和侄子,多少还是有些不一样罢?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