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0844章 执着的傅奕,大唐的难处  (第1/2页)
    对于唐俭的这个提议,李元吉很赞成。    因为大唐确实不能让藩属们占便宜,也没必要给藩属们更多的好处去彰显大唐的大方。    但大唐确实不能让各国使节无利可图,对大唐失去兴趣,断掉跟大唐的往来。    大唐目前处在向四邻张望的阶段,对于远邻了解甚少。    一旦断掉了跟远邻的往来,那大唐就彻底失去了解远邻的机会了。    等到大唐完成了征讨四邻的战略,向远邻伸长脖子的时候,再去了结远邻可就晚了。    而且闭关锁国不是什么好政策。    这一点是经过明清两朝验证过的。    所以打开门,欢迎四方到来,跟四方人做生意,跟四方沟通,了解四方,是很有必要的。    这样才能保证大唐在各个方面一直处在世界的领先水平,而不是被世界偷偷摸摸的给落下。    所以,不仅得让各方的使节觉得大唐有吸引力,还得让各方的商人、读书人等等都觉得大唐有吸引力。    而且,大唐还得加大跟各方的交流,让唐人走出去,设身处地的去了解各方的一切。    所以李元吉提笔在唐俭的奏疏上写了很长很长一段话。    上面除了赞成了唐俭的提议以外,还对唐俭以后的工作做了一定的指示。    让唐俭扩大鸿胪寺的规模,让唐俭广纳喜欢冒险、喜欢出使的官员,跟随各国的使臣,去各国出使,了解各国的历史、了解各国的文化。    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在各国驻使。    虽说麻烦是麻烦了一些,工作量也大了一些,但这对唐俭来说并不难。    李元吉相信唐俭可以做到,大唐也不缺喜欢去冒险,喜欢游荡四方,喜欢通过各种危险搏一个富贵的人。    大唐也有许多的游侠儿整天在大唐各处晃荡,各处惹是生非。    把这些人收编了,让他们去帮大唐探索一切的未知,也算是废物利用了。    历史上李世民就干过类似的事情,只不过没把这些人用在探索未知上,而是用在了管理敌方上了而已。    而这些人也被赋予了一个在后世传的极广的名字。    不良人。    历史上,不良人就是由街道上游走的闲汉,以及地痞流氓、游侠儿组成的。    李世民收编他们的目的,一是为了好管束,把这些四处为祸的家伙们全收编了,然后再以军法去管束,不仅能约束他们的行为,也能为民间除害。    二是为了以恶制恶,这些人就是大唐最恶劣的一群人,他们知道所有欺负人的手段,由他们去收拾其他欺负人的人,必定能手到擒来。    依照历史的记载看,他们在被收编了以后,确实做到了李世民想要的这两点。    只不过,李元吉的想法跟李世民不同。    在治理地方、维护地方治安这个问题上,李元吉有更好的人选。    那就是退出军伍的兵卒。    他们本就是纪律部队出身,比不良们更懂得遵守纪律,也比不良们更好灌输,也比不良们战斗力强。    他们中间一些打了十几年仗的人,已经习惯了跟人厮杀,已经学不会其他谋生的手段了。    放他们回去种田,实在是有些浪费,让他们维护地方治安,才是人尽其用。    维持地方治安的事情,由军伍出身的兵卒们占了,那么不良们就只能帮大唐去探索未知了。    管他们吃、管他们喝,让他们去大唐外面作威作福,他们绝对会激动的嗷嗷叫。    毕竟,能成为不良的,不是懒汉,就是心里不安分的人。    你让他们安分守己,他们反倒不自在。    你让他们去探索未知,去为非作歹,他们会激动的嗷嗷叫。    大唐内部没有他们为非作歹的土壤,大唐外部全都是。    不过,李元吉并没有把这个写在唐俭的奏疏上,只是隐晦的给唐俭提了一下,他相信唐俭能看懂。    在给唐俭的奏疏做了批示以后,李元吉又相继给吏部、刑部、工部、兵部,以及其他各寺的奏疏做了批示。    其他各部各寺的奏疏,都大同小异。    总结起来就一句话,那就是‘爸爸给钱’。    要的数目都不多,但加起来超过了去年大唐税赋的一倍多。    大唐一下子就达到了入不敷出的局面上了。    这在李渊在位的时候虽然有,但绝对没有这么夸张。    李元吉敢肯定,这绝对是李纲、陈叔达两个人搞出来的鬼。    一定是两个人看到了国库里有进项了,而且还是大把大把的进钱,就惦记起这些钱了,开始变着花样的要钱。    李纲和陈叔达要是在上奏之前,没有把六部尚书叫在一起商量过,李元吉敢把脑袋摘下来给他们当球踢。    不过,即便是看透了李纲和陈叔达的心思,李元吉也没说什么,更没想过做任何反应。    他弄这么多钱,不就是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