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独治大明 第353节 (第2/3页)
,但底层的百姓深知自己的米缸更重要,故而并没有谁真正蛋疼反对这个决策。 正是如此,朝廷的政令已经下放到官府,除了出台除蝗奖励条例,亦颁布相应的考核制度,促使各级衙门都在组织百姓灭杀蝗虫。 弘治四年,历史再度出现了一些偏差,一场浩浩荡荡的人类和蝗虫的大战正式拉开序幕。 紫禁城,奉天殿。 这一座屹立在紫禁城中央的大殿,偏偏还拥有一个高大的台基,令这一座大殿透着无上皇权的压迫感。 坐在大殿之上的朱祐樘召见了朝鲜的使者,自然已经提前知悉使者的来意:“朕在前年见朝鲜王尚值壮年,而今竟能病重不起,此事令朕匪夷所思,亦是心有不安。朝鲜乃大明的东篱,朝鲜王为朕的贤王,今朕疑朝鲜国恐有诈。要么是庸医害人,要么朝鲜王身侧有恶人,朕遣一御医一良臣随你前往汉城查明真相,世子归国一事查明再议!” “陛下,朝鲜国内无……!”朝鲜使者听到这个说法顿时像吃了一百只苍蝇般,但还是硬着头皮期待大明皇帝改变想法。 却是不等对方说完,站在旁边的尹直当即进行呵斥道:“大胆!陛下如此安排,乃是为朝鲜王及其国之安着想!你敢阻挠,你是不忠朝鲜王,还是你就是朝鲜王身侧恶人?” “外臣冤枉,外臣一心事主,外臣领旨谢恩!”朝鲜使者面对大明皇帝表现出来的善意和大明重臣的指责,只好硬着头皮表示感谢道。 虽然他们找的这个借口很合适,但奈何眼前的大明皇帝更有智慧。 毕竟大明朝廷派遣太医和官员前去汉城,人家是以为救治朝鲜国王为由,这个举动算是宗主国对外藩的重视。 当然,如果他们证明朝鲜王确实是病了,而且朝鲜王身边并没有奸臣,那么大明皇帝应该没有理由再阻止他们接回世子了。 朱祐樘已经打定主意收拾朝鲜,却是假意扭头望向尹直道:“尹阁老,事不宜迟,你即刻物色合适的御医和官员随使者前往汉城查明真相!” “臣领旨!”尹直是针对朝鲜的知情人,亦是不动声色地回礼道。 面对朝鲜使者任命朝鲜官员出任济州牧的请求,大明朝廷自然是打了回去。 在朝鲜方面敢于对大明城动兵的时候,那么便已经注定朝鲜丢失济州岛,而今徐世英早已经将济州岛的行政权收归大明城。 正是如此,朝鲜使者并没能如愿地带回他们的世子,却是只能带着大明的太医和官员返回汉城,同时还得让朝鲜国王装病。 七月中旬,灭杀蝗虫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每日都有大量的蝗虫被灭杀。 虽然这种蝗虫不能吃,但却是喂养鸭子的最好食物,而朝廷还特意从外地购买大量的鸭子来京低价出售,甚至近期禁止杀鸭。 只是贪婪才是人类的本性,而华夏从来都不缺少趁火打劫的奸商。 正当大家以为京城的米价消停的时候,通州粮仓起火的消息突然传来,令京城的米价再度出现了暴涨。 通州粮仓是大明最大的储备粮,不仅是面对各种灾情的最大底气,而且还是京城百姓和边军的最大依仗,甚至关乎着国运。 不过真正知晓实情的人,大概不会被这种消息所影响。 通州城的粮仓有着完善的防火体系,哪怕再大的火灾亦不可能将所有粮仓烧毁,但一些事情往往有一个噱头即可。 其实通州粮仓的粮食再多,那亦是主要用于养军,加上这些年北边的战事频频,所以大家都认为存粮恐怕不足了。 正是如此,京城的米价从最初的二十文钱,一举涨到了六十文钱,由于得知很多米铺告罄,致使涨价还在持续。 事情自然传到了皇宫,而东厂新厂督覃从贵被召见。 朱祐樘正在钓鱼亭边上垂钓,却是头亦不回地询问:“查清楚了吗?” “回禀陛下,奴婢已经查清,此次是襄城侯李瑾在幕后策划!”覃从贵现在掌控最强的情报网,显得一本正经地汇报道。 刘瑾听到这个名字,却是暗暗地咽了咽吐沫。 名字同样是“瑾”,怎么差距这么大呢? 随着浮标下沉,鱼杆被用力地提了起来,一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