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治大明_独治大明 第37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独治大明 第375节 (第1/3页)

    李管家发现李瑾突然望向自己,当即硬着头皮解释道:“老爷,此事是小人疏忽,我亦没想到皇帝会动用通州仓,更没想到皇帝能动用通州仓!”

    其实他倒没有完全忘记通州仓,一直知晓通州粮仓的存在。

    只是通州粮仓最大功能是供应九边的粮食和发放的宗藩和勋贵的禄米,压根没有多余的粮食供应京城。

    正是由于这种惯性的思维,导致他一直没有将通州粮仓和皇家米行联系到一起,甚至大脑自动忽略通州粮仓的存在。

    最为重要的是,历来皇帝只关心王朝的统治,往往不会关心京城的米价,自然更不会因米价而跟权贵集团产生冲突。

    “你刚刚说什么?”李瑾的脸色一正,旋即认真地询问道。

    李管家面对李瑾的目光,却是捉摸不透地道:“老爷,此事是小人疏忽!”

    “不是这一句!”李瑾的脸色顿时一沉。

    李管家努力回想,当即便硬着头皮道:“我亦没想到皇帝会动用通州仓!”

    “不是这一句!”李瑾再度进行否认道。

    李管家咽了咽吐沫,便小心翼翼地道:“更没想到皇帝能动用通州仓!”

    “不错,就是这一句!通州仓是大明王朝的粮食,是九边将士的保障,还轮不到他弘治乱用!”李瑾的眼睛闪过一抹喜意,当即大义凛然地训斥起朱祐樘道。

    虽然说天下都属于皇帝,但在实质的操作过程中,两者其实是分开的。

    例如,户部一直掌握属于大明王朝的太仓,而皇帝掌握的是内库,太仓和内库其实是分开管理的。

    强势的皇帝自然可以如同嘉靖那般向太仓伸手要钱,但隆庆想要添一堆金银器物结果遭到户部尚书马森的阻挠。

    现在通州粮仓属于大明王朝的粮食储备,而皇家米行则是皇帝的私产,两者自然更加不能混为一谈。

    弘治将通州粮仓的粮食调拨给皇家米行,这个行为自然是不可以的,哪能将大明王朝的粮仓给皇帝挥霍呢?

    小时雍坊,周府。

    周经每日下衙回到家里都会换上一套程子衣,而后来到充满江南风韵的后院,欣赏着这里的落日美景,亦是喝着一壶好茶。

    他出身于官宦之家,父亲是原南京刑部尚书周瑄,很小的时候便来到了京城,更是进入了国子监深造。

    由于他的家境优渥,加上天赋出众,年仅二十岁便已经拿到天下士子所孜孜以求的功名,更是以庶吉士的身份进入了翰林院。

    虽然他现在已经身居礼部左侍郎的高位,但这段时间干得并不舒心,而且对未来亦是产生了某种担忧。

    蝗灾的事情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他仍旧不觉得全民灭蝗是好做法,真正有效还是皇帝向上苍斋戒认错。

    至于自己的前途,更是被弘治搞得心烦意乱。

    若是在以往,他这位有资历和声望的礼部左侍郎,即便不能一步迈到六部尚书,那亦能够出任掌握天下百官升迁的吏部左侍郎。

    只是那个学生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他想要争取六部尚书的位置,却是只能下到地方出任总督历练。

    周经有想过在政治争斗落败而辞官归里,有想过自己最终要到南京养老院,但从来没有想过到地方任职。

    他一介词臣,既然还要出任总督,当真是千古奇闻。

    “左宗伯,还请为了天下苍生,务必要带领大家站出来阻止皇帝如此胡来啊!”襄城侯李瑾来到了这里,当即便哭丧着脸道。

    他知道单纯的商业竞争已经落败,现在唯一反败为胜的办法是鼓动朝堂的守旧派,让他们来制止弘治“胡来”。

    纵观整个文官体系,词臣才是约束皇帝行为的积极分子。

    若不是遇上了暴君弘治,皇帝除了日讲外,还得每个月两次开经筵听训,哪可能像弘治如今这般自在。

    周经打量着眼前的来客,却是十分认真地询问:“你的意思是让老夫出面阻挠皇家米行从通州粮仓运粮?”

    “左宗伯,此事确实得罪陛下,但这国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