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独治大明 第397节 (第1/3页)
韩牛站在门口处,显得小心翼翼地接过刚刚送来的茶盏。 现在他们统管京营的太监,每日都会前来西苑轮值,伺候着这一位给予他们荣华富贵的大明皇帝。 经过这些年的相处,他知晓自己是幸运的,遇到的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帝王,而大明必定能重返明朝初期的荣光。 “着令山东巡抚巡视府仓,各府粮仓务必夯实!”朱祐樘仿佛进入忘我境界般,正在十分认真地处理手头上的政务。 生活在这个时代,粮食安全才是重中之重,甚至直接关系到千千万万人的性命。 不仅是一个国家,哪怕是一个地区,其实都要保障粮食充足,不然很容易会造成一个地区的大动荡。 很多农民起义并非是他们想要推翻封建王朝,而是当地的粮食严重不足,为了生存他们才不得不走上造反的道路。 即便是被大家所痛恨的北方游牧民族,有些时候选择南下亦是迫不得已,特别遇上灾情只有南下才能解决粮食的问题。 虽然山东现在是一片太平,并没有相应的蝗虫报告,但他的心里始终感到不踏实。按以前的经验,一地的蝗灾通常是连续性的。 作为一个有志于带领华夏走向强盛的帝王,却是不能等到出现蝗灾再亡羊补牢,而是需要拥有未雨绸缪的智慧。 朱祐樘虽然没有得到高产作物,但十分重视国家的粮食安全。 去年已经成功打通朝鲜的粮食贸易,虽然朝鲜北部的桥梁遭到破坏,但天津港成为连接朝鲜海港的纽带。 东北府的粮食产量已经逐年走高,加上漕粮亦能通过京杭大运河按时运达通州粮仓,所以京城并不需要过度担心粮食问题。 出于山东粮食安全考虑,亦是提前防范山东可能出现的蝗灾,他决定夯实山东各府的粮仓以防突然出现的缺粮情况。 今年之所以鼓励百姓养殖鸭子,正是希望通过民间的力量将蝗灾扼杀在摇篮中,亦或者让蝗灾的规模变小。 至于鼓励百姓种植棉花,同样是为了防范蝗灾。 虽然大面积种植棉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北方粮食的总产量,但如果山东蝗灾真的来临,那么种植棉花的百姓便可以避过蝗灾,经济损失会大大降低。 “陛下,请用茶!”韩牛端着茶盏过来,显得小心翼翼地道。 朱祐樘看着出现在自己面前的年轻太监是越来越稳重,突然开口进行询问:“韩牛,此次解运黄金船在海上可有不适?” 由于去年的黄金船遇劫,所以朱祐樘亦是将京营统领之一的韩牛派往吕宋负责押运,而今成功地将新一批黄金运回京城。 “回禀陛下,奴婢年幼被拐前,犹记是生活在船上。此行往返吕宋城,虽然耗时良多,但奴婢并无不适!”韩牛回忆幼年时期,便微笑着回答道。 朱祐樘若有所悟地打量着韩牛,像突然想起什么一般:“朕跟张永初见之时,他便说想要做像郑和那样的宦官,不知你可有此心思?” “陛下圣明如太宗,便需要奴婢下南洋往西海,奴婢愿为陛下之郑和!”韩牛的眼睛十分坦然,当即认真地表态道。 朱祐樘知道航海对一些人确实存在着很大的魅力,便端起茶盏询问道:“朕派工部侍郎刘璋前往南美洲寻找宝种,又遣新建伯之子王守仁南往澳洲,至今都没有音讯,你难道不害怕吗?” “陛下遣刘璋和王守仁于海上,志在给华夏万民带来长治久安。若陛下以为奴婢可堪一用,亦可将奴婢遣于海上,奴婢定效郑和为陛下分忧!”韩牛亦是想要做实事的人,显得没有丝毫畏惧地道。 虽然刘璋迟迟没有归来,确实让人不免有所担忧。只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花费十三年,唐三藏取经花费十七年,刘璋前往新大陆寻找宝种难免有所波折。 不过一旦能够带回高产农作物,那么将是能够名垂青史的华夏英雄,而自己亦是想要对华夏有所贡献。 朱祐樘感受到韩牛想要做事的决定,似笑非笑地轻呷一口茶水道:“若朕现在便要将你派往西洋呢?” “奴婢义不容辞!”韩牛的心中大喜,当即跪下来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