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79章 真正的宝贝在里面 (第3/3页)
构造,没有那种淳朴感,只有轻浮。” “清代文人金元钰《竹人录》对朱小松评价:貌古神清,工小篆及行草,画尤长于气韵,长卷小幅各有异趣。间仿王摩诘诸名家,云树纤曲盘折,尽属化工。刻竹木为古仙佛像,鉴者比于吴道子所绘。” “刀法上,朱小松注重仿古,刀法细腻,造型简练,稳中大方,劲度浑厚,层次分明,线条流畅……” “最后咱们再来说款识,官窑和名家的东西,款识是最重要的,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特点。朱小松喜欢行书,所以其多雕琢的款识多位行书,最具特点的是在‘松’字上,左边‘木’字呈斜势抗肩,首横露锋斜切起笔,向右大抗肩,收笔沉重,竖画高起罗毕后中锋直行向下……” “右边‘公’字稍带弯度,短促有力……” 王小涛最后介绍完款识特点后,目光再次直逼过去,咄咄逼人道:“段老板,现在你还有怀疑吗?” “说了这么多,都是虚无缥缈的东西,你倒是拿出些实……” 段勇依旧再做最后的垂死挣扎,虽然他的心里已经可以完全确认,这尊赵公明财神像,正如王小涛所言一样,为朱小松制作,但想要他承认绝无可能。 可惜“实质性证据”几个字还没来得及出口,就被赵老接过话茬的声音打断:“王小友说的没错,这些特征足以证明此尊赵公明财神像为朱小松之作,真正的行家,足以通过这几个特点的特征分析,来做出百分百的确认。” 一句话,就是一锤定音的结果。 段勇即便是再不愿意承认,也只能接受眼前的事实。 “朱小松真正传神的木雕是笔筒,而不是其它什么东西,所以这尊赵公明财神像就算是朱小松雕的,最多也不过三百万。” 心怀不甘的段勇,又接着说了这样一句,露出满脸狰狞的笑容。 能够把典当行经营到缅城最大,眼力劲肯定是要有的,但若说到对古董市场行情的了解,就算是眼前这位赵老他也无惧。 三百万这个估价,绝对是这尊赵公明财神像的最高价,错不了,而王小涛买下却花费了足足五百万,算起来还是差着足足两百万呢。 “说得没错。” 王小涛肯定的点了点头。 其实不仅是朱小松,从其父亲朱松邻开始,再到其子朱三松,精通木雕的三代人,都在笔筒上汇聚了毕生的心血。 不然父子三人所雕刻的笔筒,也不会得到皇帝的喜爱,哪怕是到了清朝亦是如此,父子三人所雕刻的笔筒,直接被收藏到清宫之中。 木雕在明清时期盛行,也和皇帝的喜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明清两代都有喜爱附庸风雅的皇帝,为满足自己的爱好,可以倾尽国家之力,不论多么珍贵的木材都可以用来制作木雕。 正因如此,才会在明清时期,诞生出诸多木雕名家,而笔筒的走红,也完全是因为朱家祖孙三代人的关系。正是因为明朝中晚期,朱松邻、朱小松、朱三松祖孙三人,都是笔筒的制作大家,所以笔筒才开始盛行,并且到了康熙帝的时期,更是达到了一个极致。 其中朱松邻刻竹善用深刀,钱桥玲珑,细致入微,所刻“松鹤笔筒”在当时即为世人称宝;朱小松擅书法和绘画,并能博采众长,将其运用融入到木雕技艺之中;朱三松则继承了祖父的风格,且更为精湛娴熟。 “那你何来的千万不止?”段勇大声质问道,这下他倒是要看看还有什么好说的。 王小涛神秘一笑:“真正的宝贝,在里面。”布凡的捡宝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