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大明嫡长子 第82节  (第1/2页)
    “殿下英武睿智,小人心悦诚服。”梅可甲随后问道:“但不知,小人现在可否知晓,殿下委派小人何事?”    “不可以。”朱厚照毫不犹豫的转身,往自己书案那边走了过去,“你可以下去了,等你的小儿子送到了京城,本宫什么都会让你知道的。”    梅可甲:“……”    这可……真是直接啊,    这么多年来,他都没遇到过这样的人。    “是,小人告退。”    “回去养好身体。你这么虚弱,脑子再聪明也做不成什么事。”临走前,太子这么叮嘱一句。    “是。”    朱厚照自然知道要礼贤下士,    但他也知道,为人主靠得不是一味的对他好。他也要有一种派头,要他们敬。    是下属迁就着自己,不是自己迁就着下属。    所以说梅可甲是糊涂的进宫,又糊涂的出宫。不过多年起伏,倒也不会令他过分焦虑,太子不说他便当还没有这事儿,好好的放空几天,缓缓心神。    ……    ……    “殿下若是想要银子,奴婢倒是有个法子。”    刘瑾在伺候朱厚照用膳的时候,忽然提了这么一嘴。    太子余光瞥了他一眼,“什么法子?”    “奴婢看,好些个勋贵子弟或是宫里的人出去办差,都会奏乞皇爷赏赐盐引,既然他们能要,殿下为何不能要?”    一个土地、一个盐引。    这都是弘治时期,喜欢给藩王、勋贵和太监的赏赐。    或许在这个年代的人眼里,皇家的人取用些这些东西也是寻常,算不得什么。    刘瑾的这个心思应也没什么其他用意。    不过朱厚照还是拒绝了,“我寻梅可甲来,说是为了银子吧……其实也不是。”    “难道,殿下不是用他为皇商?”    “过几日,他那个小儿子应该也到了,你再将人带过来,到时一并听听好了。”    刘瑾讶然,难道太子还有什么更为高明的用意?且一定要等梅可甲的孩子到了才说。    “是。”    “最近,有什么人在奏乞盐引吗?”    “……各地藩王若有大婚,皇爷一般会给以盐引。”    “知道了。”    这些都是等着他要去改革的东西。    其实有许多东西,他这个太子慢慢的都可以看到、接触到了。    比如说去年,弘治十年,国家的岁入米约1900万石,麦子890万石、丝3600斤、棉约265万斤……这些七七八八合在一起大约3000多万两白银,    其中有一项触目惊心,就是屯田收入293万石。    朱元璋可是自豪说过,吾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粟的,朱厚照觉得奇怪不到300万石的粮食,养百万兵?开玩笑呢吧。    所以就去翻太祖实录,这一翻他傻眼了。    洪武年间,全国的军屯收入有2000多万石粮食,永乐年间亦有2300万石的记载,这才多久?就剩了这么一点点!    他本不是喜欢到处杀人的人,但如此深刻的利益,一旦要动,不流血是难以想象的事情。    当然,钱也不仅仅这一个来源。    我们伟大的宋高宗赵构,曾经说过一句很有意思的话: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    就是说,海贸之利丰厚。    但海贸在明朝、弘治的时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约二十日后,    朱厚照终于见到了梅可甲的那个小儿子,说是小,比他还是要大三岁的。    小孩儿长得非常的‘漂亮’,鼻梁高挑,唇红齿白,差点儿都要让人怀疑是不是把儿子换成女儿送进来了。    梅可甲还说小孩子像母亲,朱厚照想着,看来这个梅可甲也是纯纯的好色之人。    这个孩子自有宦官领到一边。    刘瑾跟着太子,梅可甲落在最后,他们三个要谈个正事。    “……孩子叫梅怀古,这谁起的名字?”    梅可甲出了声,“乃是家父起的。”    “好名字。”    “谢殿下夸赞。”    “你接了我的差使,至少三五年的时间,估计也回不来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