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431节 (第3/3页)
的女儿,大家也都是认识的。 高明程一家的到来,受到高守旺热烈的欢迎,他忙让儿子给高明程倒水喝,又喊许多美和小旭旭去吃糖,并且还给了小旭旭一个红包。 高明程推辞不了,只得先收下,又教小旭旭说谢谢细爷爷。 好在谢谢两个字,小旭旭说的还是挺顺溜的。 孩童清脆的嗓音和天真无邪的笑容,引得大家阵阵善意的笑声。 高守旺看着高明程的孩子,不由得对自己的两个儿子说道:“你们什么时候也让我抱孙子?” 这两个参军的儿子,也不是拘泥别扭之人,大大方方的说快了,只是他们情况特殊,能不能在家里摆酒,那就不好说了。 相比起其他爱面子的人,高守旺倒也看得开,只要儿子能顺利的结婚生子,那么摆不摆酒,也不重要了。 因为过来的早,所以大家坐在一起烤火聊天吃糖果,过了一会儿后,董飞霞才起身,准备去厨房做饭。 她的女儿立即起身,要去帮忙,许多美也打算去帮忙,但她是客,被强行留下了。 许多美坐在那儿,一边看着小旭旭跟着董飞霞的几个外孙玩,一边听着高明程他们的谈话。 男人们聊天时,话题很广,一会儿说这个,一会儿又说到那个了,逮到一个话题,就能议论起来,有时候说到最后,还能各持己见的争论起来。 和女人们不同的是,他们谈论的,都是大的方面,比如今年是否风调雨顺,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又或者是今年各行各业的行情如何,工资、物价,是否上涨,最后又说起村里有多少人眼馋着想建房,又有多少人有能力把房子建起来等等。 说话的除了高守旺父子和高明程外,还有高守旺的女婿。 高守旺的女婿是董家村的人,董家村和高家村算是邻居,相隔只有十几里路,只不过他们在另外一个山头那边。 到兴安岭那儿时,就有好几条小路,一条路是到高家村,一条路就是到董家村,还有一条路更偏远些,绕着山脚下行走个二十几分钟,就能到许多金嫁去的那个村子了。 “姐夫,听说你和大姐今年准备建房子?”高守旺的大儿子看向董姐夫。 董姐夫的皮肤略黑,五官普通,笑起来显得憨厚,他人虽然看上去有些拙,但手艺还是很精巧的。 他是泥匠。在乡下,有八种匠人,分别是木匠、泥匠、篾匠、铁匠、船匠、石匠、油匠、剃头匠。 这泥匠就是用泥制作各种各样泥塑座屏的手艺人,不过建国后,就不再做小庙宇的泥菩萨,而是主要做农家存粮用的泥瓮子、土圆墩,烧饭用的泥锅炝也都是泥匠做的。 另外还有分支可以做砖瓦和大缸。 董姐夫是家传的手艺,最初是跟着长辈给人做土墙,以前的人穷,住的房子都是泥土房,而好的泥土房其实也能够挡风挡雨。 不过随着改革开放后,村里的经济条件也越来越好,现在建房子,那基本不会再建泥土房,而是要建砖瓦房的。 好在做砖烧窑之类的活计,董姐夫也是会的。 这几年陆续有人要建房,董姐夫能接到的活计也挺多的,这一年下来,忙时干活,闲时种地,再有他老婆在制衣作坊里做事,夫妻两个倒也攒下一笔钱了。 得知董姐夫攒下了建房的钱,且也有计划,两个弟弟也就放心了。 至于高守旺,他是不打算建房的。 他家的房子还行,且女儿早就出嫁,两个儿子又在外地参军,这房子建起来也没有意思。 大家东拉西扯的说着话,高明程懂的也许不精深,但是不管是什么话题,他都能够接上几句话,并且还能够显露出他独特的见解来。 高守旺的两个儿子从一开始就在打量高明程,大儿子沉稳些,小儿子就有些按捺不住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