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8节 (第2/3页)
他便差不多了解了他与朱高炽的理念问题。 朱高炽和朱允炆一样,虽然没有直接说出,但总觉得儒生和文官不应该做一些跑腿的活计。 确实,在朱高煦未入武英殿前,在京御史很少有出京巡察的时候,因为担任这个官职的,大多都是有名声、学识、风骨的儒士,但这并不是他们可以坐在京城白拿工资的理由。 一群标榜自己清廉的人,若是不去地方办事,那与庙宇之中的泥塑有什么区别,朱高煦不由发笑。 “笑什么?” 忽的,冯胜的声音在窗口响起,朱高煦抬头一看,果然看到冯胜往前院走来。 “国公……”朱高煦放下手中的《尚书》,起身回了一礼。 冯胜走过来后看了一眼他放下的《尚书》,脸上露出几分诧异:“你还会看这种书籍?” “呵呵……”朱高煦尴尬一笑:“日后要坐镇地方,总不能全都依靠郡王属官来治理地方,小子自己也要有点本事才行。” 他这话没什么问题,因为他一直都觉得自己不够了解大明的百姓。 他日后如果想要培养一支强军,就必须要为他们培养出信仰。 如果他自己都不了解这个时代人的想法是什么,那他又能怎么走近他们,从而获得他们的拥戴? 如果仅凭分发田地,就想要得到百姓的支持,那历史上那么多农民起义就不会失败。 后世的强军政策很好用,可政策必须结合时代背景才能发挥到极致。 朱高煦如果不能了解百姓的思想,那他就只能照猫画虎。 当然,更重要的一点还是朱高煦没办法用分地这个政策来激励部下,因为如今的大明朝根本不缺耕地,而是缺能种地的人和畜力。 在分地无效的基础上,他只能寻求其它东西来激励部下。 想到这里,他不由看向了冯胜,而冯胜也走进了倒座房内,坐在那张用于休息的床上。 显然,他知道朱高煦有一些问题要询问他,而事实也是如此。 朱高煦抬手作揖,虚心询问起了冯胜:“国公,我近来观看前朝史书,发现元末各军都是厮杀走出的精锐,就是不知为何,我军总能够脱颖而出。” “若说均分田地,诸如张士诚、明升之流也曾均分田地,可一到战场,其部下却在遭挫时溃散逃亡,不如我军能面对北虏骑兵时,明知前方万险,却依然卧枪而上。” 他的话是他一直以来的问题,他确实不太明白,为什么明军步兵居然敢和骑兵正面碰撞冲锋。 以他看兵书学来的兵法来讲,步卒理应结阵自保,徐徐前进来确保大军不会遭受重创。 结果到了元末,明军长枪兵抓着长枪就怼着骑兵冲锋,硬生生将蒙古人的骑兵多次冲垮,搞得元末一众元朝军阀看到大明的长枪兵就头疼。 “这个嘛……呵呵” 冯胜沉吟片刻,许久后不知想到了什么,忽的笑了出来。 他抚了抚须,安定了心神后才解释道:“当时我军中多以两淮农户出生,在两淮之地,百姓都将善用长枪作为武艺高强的代表,因而大多能征善战的将领和兵卒都喜欢自号“长枪元帅”、亦或者取姓配以长枪来作为外号。” “当今陛下在濠州时便以善使长枪而出名,麾下二十四将也均以长枪为主兵。” “后来,陛下前往定远自立门户,也要求军中以长枪来比较武艺,常常考校兵卒长枪技艺,不少兵卒因此得到了嘉奖。” “由于善使长枪者常常能升官发财,又得军中士卒敬佩,因此面对北虏骑兵时,许多长枪步卒都以刺下骑兵为荣,等不得骑兵冲锋后结阵死守。” 冯胜说出了明初明军之中的一种氛围,这种氛围让朱高煦感到新奇,只是不等他深想,冯胜又说道: “此外,关于用兵韬略,我记得在洪武元年时,陛下曾与刘青田谈过我军与其余诸军不同的地方。” “陛下曾言、克敌在兵,而制兵在将。兵无节制则将不任,将非人则兵必败。是以两军之间决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