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难攻略_第69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69节 (第1/3页)

    其兵种组合以长枪兵为主体,其战术思想以机动进攻为基本原则,这些特点都令明初步兵看起来不像古代传统式的步兵。

    不过朱高煦仔细一想倒也不觉得奇怪了,毕竟明朝崛起于南方,这里的气候使得明军不得不面对自身骑兵绝对劣势的局面。

    江淮地区虽然在元朝统治过程中建立了蓄养战马的大规模马场,但实际上由于马场荒废外加气候因素,这里所能提供的合格战马量非常有限。

    由于明军的战马严重不足,机动进攻和保护侧翼的任务,在很多时候就不得不落在步兵身上。

    可以说,明初发展出这样超越古代传统的步兵体系,也是在北方蒙古铁骑强压下的结果,是客观环境逼出来的产物。这样的成功不可复制,因此到了如今洪武二十七年,如一代明军那般敢于握枪与骑兵对冲的步兵开始越来越少。

    想到这里,朱高煦不免在沉思过后对冯胜询问。

    “国公,如今的大明,还能有多少如国初时的长枪步卒。”

    “这个……”冯胜难得被朱高煦问住了,饶是他沉吟半天,也未曾说出一个准确的数字,最后只能含糊其辞道:

    “这个还是得看地方的卫所将领训练如何,以及当地战事如何。”

    他这话,给朱高煦透露了一个情报,那就是如今的明军战力分化严重,已经不如开国时的整体战力了。

    这样的分化,朱高煦可以从自家舅舅徐辉祖与曹国公李景隆这段时间的行踪就能看出。

    徐辉祖与李景隆二人都善于练兵,此前就常在北方练兵,而如今这几个月他们都在闽浙两省来回奔波,显然闽浙两省的卫所兵战力堪忧。

    如今的明军,若是按照秦岭淮河作为分界线,那南军之中的精锐都聚集在西南及湖广,不是在赶苗拓业,就是在威慑中南半岛及青藏地区的土司。

    如南直隶、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虽有在册数十万卫所兵马,但能打的恐怕只有南京城周边,以及浙江宁波一带的备倭卫所兵。

    这么一看,倒也不难理解为什么灵璧之战后,南军便再也无法阻挡燕军脚步,仅一个月便丢失了淮河以南的所有防线。

    毕竟作为南京最强力量的殿前豹韬卫和殿前河州卫这两支精骑都葬身中原战场了,剩下的兵卒便是连守城都很难做到。

    南京城这一百里长的城墙,想要全部站满,最少得肩并肩的站六万人,若是想要守住,非二十万人难以办到。

    即便当时南京外城还有大片耕地,可以养活南京之中数十万人,但时间上已经来不及。

    一想到这里,朱高煦便忍不住的往如何尽快结束靖难之役去想。

    他对朱允炆已经不抱期待,而靖难之役又毫无疑问葬送了朱元璋花费二十几年训练的数十万精锐健卒。

    朱高煦不希望这些健卒葬身中原,因为他们本该被大明朝用于开疆拓土。

    只是面对日后的局面,朱高煦更不愿意让朱允炆将刀剑架在自己脖子上。

    有的时候,即便他不想,但命运却容不得他。

    哪怕他愿意去死,可朱棣呢?朱高炽呢?

    历史上的朱高煦可不是左右朱棣发动靖难的主要推手,真正推动朱棣靖难的人是朱允炆。

    只要朱允炆削藩念头不变,朱高煦就必须要做准备。

    既然知道事情必然发生,而他无法阻止,那他只能尽力将靖难之役的影响缩小到最小。

    朱高煦不是很精通理科,但作为当过两年兵的人,他也大概了解火器的进程。

    蒸汽机、后膛枪、火车什么的他弄不出来,但想要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