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67节 (第2/2页)
败如山倒。 李元昊站在山坡上眺望,就看到他的部队莫名其妙地就溃逃了,整个军团都遭到了冲击,随后大败。 一时间他愕然不已,连忙下令说道:“快,鸣金收兵,鸣金收兵!” 可还没等他敲响铜钲,远处兰州城门大开。 所有吐蕃士兵都杀了出来。 接着后方宋军也发起了冲锋,如猎人驱赶着猎物一样追击。 李元昊完全来不及收拢部队,五万大军全都四散逃命,毫无队形可言,很多人甚至干脆在拥挤当中被踩死,落马摔死。 这个时候李元昊也没办法控制人马了,他也被裹挟着不得不纵马向西逃窜。 后方王士允看着溃败的西夏军队,看着曾勇和张文武他们收起了长枪,从腰间拔出环首直刀呼喝着冲了上去,嘴角一咧,不屑说道:“不堪一击!” “砰!” 下一刻,右侧距离他三十多米外的一门小钢炮终于不堪重负炸膛,爆发出巨大的响声。 第283章 国家建设与出大事了 当辽国观望着局势,鼓动西夏来试探大宋军队实力的时候,大宋正在做什么? 此时大宋在做很多事情。 改革军队这事自然不用多说,这是个漫长的过程。 一百多万大军,要抓那么多犯罪军官,要抽调精锐填补空缺,还要淘汰老弱,重新整列兵马。 甚至干脆很多个厢、军、营的番号都要取消,把三衙的两千多个营变为一千多个。 这不管是对于兵部亦或者其余协助兵部的部门来说,都是个巨大的挑战。 不过任务已经交代下去,上层的阻碍已经被处理,剩下的就是由各地的使者联合御史司、皇城司执行,然后由枢密院选派即可,不需要政制院关心。 还是那句话,政制院负责的是改革大方向,并且督促执行落地、落实。下面具体的实行方针,那自然是由执行者们去做。 九月十四日,西夏进攻青塘的十二天后。已至深秋,眼瞅着就要入冬了,天气也一天比一天冷。 虽未下雪,可外面呼呼的北风吹拂,带来了一种仿佛能刺骨的严寒。 政制院内,诸多宰相都穿着棉衣,烤着火盆,一个个翻阅着下面的公文,有的在查最近一月的考成账目,有的在看归属各部门的公文,还有的在用毛笔进行批阅。 十二名宰相又少了一位,盛度最近生病了,历史上他死于庆历元年,也就是公元1041年,如今算是延寿了三年,可终究已经七十六岁。 这一病倒就是一个多月没有上朝,没有来政制院当值,意味着在政制院先有王随病逝之后,他将成为第二位。 但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不知道是不是当宰相都寿命短,历史上包括蔡齐、宋绶、王曾等人,基本上都死于宝元到庆历年间,也就是公元1039-1041年。 他们的年龄其实不大,蔡齐宋绶到现在也才五十多岁,比如蔡齐56岁,宋绶53岁,王曾则是66岁。 可人的际遇就是这样,或许真的就是影响寿命。 历史上他们遭到贬谪,心情忧愁,又被调来调去,四处奔波,最终早早病逝。 如今倒是体态健康,除了赵骏带来的药物作用以外,更重要的是心境完全不同,结果自然也就不一样。 “汉龙,你看看,这是今年上半年大河治理工程的项目报告,我已经批示过了,按照工期进度,在1048年大河决堤之前,我们就能彻底解决河患。” 目前负责黄河治理的贾昌朝把公文拿了过来给赵骏过目,赵骏是政制院最忙的,小事情还不用他操心,大项目都需要他点头。 赵骏就接过贾昌朝的公文迅速浏览了起来,黄河如今三管齐下,动用河北河南沿岸民夫三十余万,从洛阳一直到下游的滨州渤海,大大小小的项目总计达五十多个。 有疏通沿线支流水道,有开挖新的河渠,还有在黄河当中修建堤坝,束水冲沙等等,泄、堵、疏等等办法全都实施,虽然不像直接开挖黄河工程量那么大,但花费以及整个治理修整工作绝对不轻松。 “嗯,现在朝廷已经兴办起了水泥厂,但不管是钢铁厂还是水泥厂,技术问题已经解决,其余的问题就是道路的问题了,未来几十年内,大宋的全国性大方针就是大搞基础修建。” 赵骏看完了公文,说道:“目前水泥还无法大规模生产用于黄河治理,现在先用原始方法做着,等以后水泥厂的交通问题解决,咱们再用水泥给黄河上上强度。” 跟钢铁厂需要铁矿、煤矿以及道路一样,水泥厂同样需要铁矿、石灰矿、黏土矿以及道路。 不是说你能找到水泥配方就立即可以投产。 三种矿如果分布不均匀,走陆路运输成本会非常大,就只能学武安一样,挖一个运河出来,先搞内陆船运,才能保证交通运输。 一时间赵骏对蒸汽机无比充满期待,扭头看向分管科学院的张士逊问道:“邓国公,蒸汽机研发如何了?”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