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84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384节 (第1/3页)

    “这花费不小吧。”

    蔡齐皱眉道:“全面建设的情况下,朝廷怕是每年要花不知道多少钱。”

    “关于预算肯定是很高的,到时候让财政部核算一下。”

    赵骏说道:“不过现在咱们军队改制之后,国防预算降低了大半,再加上冗费减少,每年能省出三千万贯,这笔钱应该是够的。”

    大宋一贯钱可不是一文钱,购买力还是相当惊人,以此时大宋粮价日益低廉,仅需要二百一十文左右一石来算,一贯770文钱,差不多能买3.6石,折合为349.2公斤米麦。

    按后世2元1斤的大米价格,差不多一贯钱等于1400元,一文钱的购买力约等于1.8块钱。

    这样来看,三千万贯就相当于420亿,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价格了。

    只不过生产力不同,还是难以比较。

    毕竟宋代也有35文钱一斤猪肉的时候,后世就不可能出现63块钱一斤猪肉。所以这个比较仅限于维持基本生存的必需品,如米价、麦价、盐价、食油价等等。

    但总体来说,宋代一贯钱满足一个平民一年基本需求还是没什么问题,即便是征召三十万民夫修京杭大运河这样的大工程,以每天120文的基础工资,加上其它开销来算,一年下来,也不过才花两千万贯。

    何况京杭大运河的整体工程基本上在隋唐时期就已经完成,宋代又不需要像元代那样重新修一条连接北京到杭州的运河,只需要多修几条其它重要经济区域往汴梁的运河就行,工程量少了很多。

    因此总结下来,大宋朝廷这三千万贯,足以每年雇佣五十万民夫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干活了。

    而且现在大宋可是地方和国家财政分开,每年大概有30%左右的税被地方截留当作发展,另外就是地方的工资可能没有汴梁那么高,花销也没有那么大,由国家支持,地方主持,修路修渠之类,就又是一笔地方财政投入进去。

    到时候每年受到官府雇佣的百姓将达到上百万人,并且朝廷还会规定,必须只能雇佣贫困佃户,那种本身有固定工作的,有田地的自耕农,或者在贫困线上的就不会雇佣。

    未来十年之内,全大宋的地主们佃户,将被清除干净,成为朝廷的打工人或者佃户,那么土地收回来,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

    不过这里面深层次的计划赵骏并没有说,只是聊了表面计划,也就是大基建。

    而大基建是为了从地主手里抢人,然后把土地回收这个想法,他打算隐藏起来,当作隐藏任务来完成,不能明面上告知大家。

    否则传出去,地主们都知道了朝廷的阴险计谋,那自然会想方设法规避,反而不太好。

    “嗯,这钱太多了也不是好事,必须要花出去才行。”

    这一点大家都同意。

    最近几年大宋的财政收入总体来说是下降趋势。

    因为从庆历二年开始,全国大减负,不管是商业税还是农业税,收上来都少了很多。

    但随着贸易展开之后,税收也逐年上涨,如今也涨到了八千多万贯。

    且随着贸易吞吐量提高,这个数字在未来两三年内突破一亿贯是迟早的事情。

    听上去是件好事。

    然而去年大宋军队改制,范仲淹又主持了对冗费的清理,每年光军费就省下了两千多万贯。

    冗费那边主要是赵祯宫廷支出,以前广东、福建一文钱可以买两只大闸蟹,但赵祯的宫廷预算里,却是一千文一只。

    虽然有运费的考虑,成本会提高,但这夸张到两千倍也非常不合理。

    最后被范仲淹从皇宫里揪出不少巨贪,甚至还牵连到了王守忠头上,只是王守忠毕竟忠心耿耿,贪点就贪点,被赵祯给保了下来。

    所以改革之后,光去年一下子国库就剩了四千多万贯,加上以前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