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425节 (第1/2页)
这样做的好处是距离近,内应就不需要出太远的门,减少出门在外因没有身份证而容易暴露的风险。 坏处则是消息传递速度比较慢,有的时候可能要一个月才能把消息传回去。 这次就是这样。 内应传回来的消息就是大宋朝廷的远洋船队回来,带回很多金银珠宝的事情,并且还有宋国开始在东郊修建奇特道路的事情。 但这已经是上个月的事了,由此可见因为宋真宗时期抓了不少辽国间谍,对辽国的间谍网络造成多大的影响。 耶律宗真听完了从涿州跑回来的内应汇报,脸色就愈发沉重。 大宋国力又一次得到提升了。 “相父。” 等内应走后,耶律宗真看向张俭道:“宋国远洋海外,带回金银无数,这样下去,我们只会与宋国差距越来越大,我们是不是也组建船队,出海寻宝?” “这……” 张俭一时迟疑,组建远洋船队? 辽国航海技术能否去那么遥远,远洋船只技术能否让船只走那么远,是否有完整地图,都是个未知数。 这能组建吗? 而且需要的资金也不计其数,现在辽国国力确实增长不少,可本身大部分财力都像以前的大宋一样,投资在火器和军队里。 现在又搞船队的话,辽国经得起这样的花销? 所以他犹豫片刻,还是劝道:“陛下,臣听闻上一次宋国出海,花费就已经超过百万贯,这次只会比上次多,不会比上次少。并且他们出海一次就数年之久,海上困难重重,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船毁人亡,让钱打了水漂,这事还是要慎重。” “难道眼睁睁地看着我大辽与宋国的国力越拉越大吗?” 耶律宗真也很是气恼。 人家大宋一次出海就能带回来不计其数的金银珠宝,据说价值数千万贯,而如今辽国一年收入都不到一千万贯,这样下去还怎么得了? 张俭思索片刻,就说道:“要不还是先想办法从宋国招募船队工匠和水手,再看能不能拿到他们远航的舆图,否则即便是组建了船队,无人领航,没有舆图,最后恐怕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唉……” 耶律宗真长叹了一口气,目光忧愁地看向宫外,说道:“那就先如此吧。” 说着他缓缓从书桌后站起身,走到殿门口,双手背负在身后,遥望着远方天际,目光哀愁不已:“我大辽这样下去,如何是好啊!” 与大宋的差距越来越大,在丧失了骑兵优势之后,辽国,最后也只是沦为宋国周边的一个普通国家了。 第322章 转换思路,发明橡胶 “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 庆历六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晚上,远洋船队回来的八天后,大宋首都开封府皇宫后苑当中。 大宋皇帝赵祯,正沮丧地看着内侍手中的橡胶成品。 他按照倒入石油和炭黑的比例,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制作了数百片橡胶。 这些橡胶经过不同比例分类之后,倒入模具当中形成橡胶制品,随后会用于各类摩擦、撕扯、摔碰、蒸煮等测试。 最终赵祯在数百片橡胶当中,将挑选出最合适的比例,找到了最耐用、最有摩擦力、最适合的成品。 但很可惜的是,虽然他已经很勤奋努力地在制作,可得到的成品却一直没达到他的要求。 有些耐磨程度达标了,可长时间用蒸汽和温度较高的铁上会迅速软化。有些能耐高温了,却不耐磨,在地上摩擦几次很快就磨光了。 虽然做蒸汽机只要耐高温就行,但赵祯想一劳永逸,直接解决轮胎的问题。 想象一下。 几万名大宋士兵,骑着自行车,身后背着长枪,追赶着前方正在骑马的辽国士兵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赵祯可太希望有这样的画面出现,所以干脆就一直试图造出完美比例的橡胶出来。 但似乎有些屏障在眼前,实验迟迟找不到突破口,让人十分沮丧。 此刻已经到了晚上亥时初,天色早就黑了。 化学院内点满了蜡烛。 几个内侍正在一旁待命,房间里摆了各种各样的原材料。 在屋子正中间则放着用于熬煮橡胶的锅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