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437节 (第2/2页)
大量抗议者涌入,西湖东岸一下子人山人海,甚至还发生了踩踏事故,骚乱不止。 转运使衙门外更是人群不计其数,呼喝着要求朝廷停止摊丁入亩政策。 “砰!” 此刻衙署内,两浙路转运使杜杞听到消息,勃然大怒,拍案道:“什么?你再说一遍。” 下面小吏连忙说道:“司帅,城里来了至少上万人,拥堵街道,四处呼喝,以至闹市停罢,百姓纷纷回家躲避,不迟疑者还被踩踏致伤。” “这帮混账。” 杜杞从桌案上站起身,双手背负在身后,立即思索起来。 最近也一直在闹,但他却不管不顾。 这是朝廷的意思,按知院的话来说,这也算是给这些两浙路地主们最后的一次机会。 只要他们乖乖听话,和平渡过这个时期,那么以后一切都好说。 但显然他们并不希望如此。 居然把事情越闹越大,以前最多也就一两千人,现在居然聚集了上万人,这是想干什么,要造反啊? 杜杞当时就想派兵镇压,可转头一想他是没有兵权的,只能调集府衙衙役。 衙役那点人手杯水车薪,恐怕镇压不住场面。 他迟疑片刻,就说道:“先派人出去维持一下街道秩序,免得再有因践踏而伤者。” “是。” 吏员就出去了。 今日衙署办公,杜杞本来是在处理其余事情,因而刚好转运副使任茂成也在。 听到杜杞的话,任茂成犹豫道:“司帅,不管一下吗?” “怎么管?” 杜杞双手一摊道:“要想镇压住就必须派兵,我们手头上有兵吗?” “那……” 任茂成说道:“是不是马上派人前往京师向知院汇报?” “唔……” 杜杞眯起眼睛,深深思索起来。 正常情况下,要是任内出现这样的事情,如果没有压下去,还要上报的话,肯定会受到责罚。 历史上侬智高之所以屡次向朝廷上书无人回应,都在于邕州知州将信件拦截。 毕竟如果让朝廷知道交趾人时常寇略他们大宋边境,邕州却没办法处理的话,那么朝廷只会觉得邕州知州无能,影响他们的仕途。 所以很多时候,官员往往会把这样影响比较大的事情弹压下去,不许流传出去,防止上报到朝廷知道。 但现在这件事情显然不能怪在杜杞头上,因为他早就想处理地主们,只是赵骏给了他密令,让他放任事态的发展,这才酿成现在的情况。 知院虽然没有明说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杜杞不蠢,隐约也能猜到一二。 无非两点。 一来是像知院表面上说的,给地主们一次机会,希望他们把他们的财富投入到钢铁、水泥、砖厂等行业,为工业发展添砖加瓦。 二来嘛…… 杜杞抬起头,看向任茂成道:“这件事情先不要急着上报。” “为何?” 任茂成愕然道:“司帅,事情闹得如此大,我们不报的话,其它四司也会报,还有皇城司呢……” “他们报不报随便他们,反正我们不报。” 杜杞摇摇头。 “这……万一朝廷怪罪下来?” 任茂成犹豫。 杜杞笑道:“不会的,这事,我们不报有功。” “有功?这这这……” 任茂成都傻眼了,这知情不报还有功了? 怎么可能嘛。 然而杜杞却神秘一笑道:“听说今年朝廷要在开封到南阳修一条铁路,铁路沿线大部分都是荒地,但也有部分农田,你知道朝廷是怎么解决的吗?” 任茂成想了想道:“听说是买下来的。” “江浙这边全是土地,运输基本靠船运,那铁路多快啊,据闻它能一日千里,数日工夫就能从江浙到蜀中。” 杜杞淡淡地说道:“可我们找他们买地,他们给吗?” “司帅的意思是?” “其实朝廷早想动他们,一来他们土地众多,富者千家豪栋,贫者无立锥之地,让百姓苦不堪言。二者我观这些年知院动向,怕是在想收回土地。” 杜杞说道:“你看前几年朝政下达,都是要求各地官府想办法把土地回购,作为官田佃给贫者耕作。而两浙路的这些人呢?” “哦哦哦哦。” 任茂成顿时恍然大悟,睁大了眼睛道:“所以知院是故意放任他们,这样就找到借口……” “好了,转运使衙门公务繁忙,咱们还得继续办公呢。” 杜杞平静地说道。 “是是是。” 任茂成笑了起来。 能做到一路长官的都不是蠢蛋。 朝廷这几年政策变向其实都能看得清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