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466节 (第1/2页)
张俭微微摇头。 “那是?” “只是老臣心中总有些不安。” “哦?” 耶律宗真问道:“相父觉得哪里令你觉得不安?” “说不上来。” 张俭皱起眉头。 这次计划基本上没有任何问题。 应该说是目前辽国和西夏困境的最优解。 辽国和西夏困境在于他们的追赶远远比不上大宋的发展。 等大宋的国力跃升到一个恐怖的地步,那么辽国和西夏灭国就不远了。 可即便是现在,辽国和西夏哪怕是倾国之力,面对边境密密麻麻竖起无数炮口的大宋,他们胜算依旧渺茫。 所以才会选择先攻击大宋的盟友,充分调动大宋的军队,或是让大宋驰援盟友,或是引诱大宋来攻打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敌人的短处。 但张俭不认为宋国会看不出来。 毕竟这其实也算是阳谋,宋国朝堂上不缺聪明人,又怎么可能不察觉到这一点。 可范仲淹却还是如此大张旗鼓,不加掩饰,这也太奇怪了。 “臣在想,宋国会以什么样的方式进攻我们。” 张俭说道。 “什么样的方式?” 耶律宗真被问得有些不解,说道:“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自然是从涿州出兵了。” “那如果宋国从海上来袭呢?” 张俭站起身,来到耶律宗真的桌案边上,指着舆图道:“若我是宋国,从登州派遣船队北上,往北可以封锁渝关,切断我们东南两京的连接通道,往西能在平州登岸,偷袭我析津后方。” 海上? 耶律宗真皱起了眉头。 这确实是他们没有考虑到的事情。 原因在于辽国完全不知道宋军在海上是个什么情况。 毕竟派出去的船只去一艘沉一艘,而在宋国的内应也只是听说大宋在河北、山东、浙江各有一个海军军事基地。 至于里面是什么情况,宋军有多少艘海船,有多少海军士兵,他们完全是两眼一抹黑,啥都不清楚。 倒不是内应无能,而是宋军的军事基地都建立在避风港里,避风港往往是那种凹型港,两侧都是丘陵高山,宋军在外围把山给围起来了,不准人上去。 这样内应就很难通过站在山顶远眺军事基地,数里面的船只来判断海军的实力。 不过纵观宋朝军队,海军基本上属于可有可无的东西,辽国人也没有见识过大宋海军什么样,所以在潜意识里就没有把它当回事。 但现在张俭既然提起来,耶律宗真就认真地考虑起来。 “即便宋军有海军,但火炮若是布置在山顶,往往可以打数十里,山越高距离就越远,或许可以在海边的山顶放置一些火炮应对。” 耶律宗真说道。 张俭苦笑道:“来州、平州、析津,海岸线将近七八百里,恐怕我们所有的火炮用上都不一定够。” 耶律宗真笑道:“这些地方往往地广人稀,届时坚壁清野,朕就不信宋国的真会派那么多人过来,最多也就小股骚扰部队而已,太师多虑了。” “希望是我多虑了吧。” 张俭摇摇头。 他总觉得神秘莫测的大宋海军,会成为他们巨大的隐患。 但现在也没有什么办法了。 会议结束之后,耶律宗真亲自去布防。 此次南下,他做足了准备,为了防止被宋国内应察觉,辽国表面上大股人马都往东京辽阳府去了,实则只是虚晃一枪。 主力部队分批悄然南下,这个时候的辽国南京已经拥有二十余万部队,甚至数量还在继续往上涨。 而且不止是南京,在前年耶律宗真又设立西京道,大同府为治所,在边境也陈兵十余万,如此可以说辽国大半的兵力都已经出现在了宋辽边境。 而就在耶律宗真排兵布阵,准备抵御来犯的宋军时。 此刻宋国京东东路登州,呼啸的海风吹拂,令船杆上的旗帜猎猎作响。 山峦环绕的避风港中,数十艘巨大的船只扬起了风帆。 船舱无数水手猛蹬铁镫子,哗啦啦的铁链声音作响,在人力催动下,船只两侧船轮开始徐徐滚动,带动船只前行。 这种行船方式原理跟自行车差不多,但古代钢铁技术不发达,很难做得出能承受住如此大力量的铁链。并且在技术上也不太容易实现。 不过现在大宋已经处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初级阶段,钢铁产量剧增,自然能够做到这一点。 也就是辽国运气不错,选择的时间节点是此时蒸汽动力才刚刚使用的阶段,而不是普及阶段。否则现在出海的就不是几十艘木制远洋帆船,而是铁甲舰了。 第353章 追出二百里,令夏人不敢寇边 十月四日,范仲淹抵达了宋国北京大名府,随即开始调动整个河北路的军队,把平时驻扎在河北路各州的禁军集中起来,向边境开赴。 狄青秘密前往河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