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598节 (第2/2页)
其余人也纷纷跟着拱手道:“谢知院体谅。” “好了。” 赵骏摆摆手。 在这一点上他确实不会这么认为。 主要是大宋自己就拉逼垮。 在澶渊之盟之前,燕云十六州有不少汉人南下投宋。 当时对这些人采取的政策还是非常开放和接纳,比如契丹天德军节度使于延超。 但澶渊之盟后,由于盟约规定“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 像那些南逃的汉人就属于逃犯界定,大宋这边就不敢违背盟约,害怕被辽国找到借口,就停止了接纳。 天圣年间就明确规定,如果是汉人百姓南逃的话,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如果是辽国当官的南逃,那就必须遣返回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刘四端的三哥刘三嘏,因为被公主老婆迫害,被迫南逃到宋朝。 也就是如今大宋打败了辽国。 不然历史上他的结局就是被遣返,然后刚到辽国就被杀死。 所以很多人不是不想南逃,而是南逃就会被遣返回来,死路一条,自此造成辽国汉人对大宋越来越没有感情。 不过没有怪罪他们是一回事,不允许他们继续留在当地成为地方霸主又是另外一回事。 赵骏继续说道:“然燕云世家门阀,根深蒂固,朝廷心忧的原因你们想必也明白。如今大宋哪还有什么世家,吕夷简家中出了两代宰相,后辈子孙若是不肖,终究入不了仕途。” “我也不是说非逼着你们拆族分家,而是要告诉你们。普天之下,皆是汉土。既是汉土,就不该有两个声音。燕云也一样,只有朝廷的声音能在这里发出!” 他环顾四周道:“朝廷要的是一言九鼎,要的是上面命令下达,下面就马上令行禁止。而不是说一套做一套,还需要你们这些地方世家门阀,才能调动当地百姓,这是绝不容许的存在。” 下方众人脸色又是一变,这位知院还真是强硬,说话似乎一点都不委婉客气,让他们每个人都觉得心里很不舒服。 但再不舒服也不敢说什么。 “当然了,正如我刚才所言,朝廷不会不讲道理。除非你们负隅顽抗,不听从朝廷的旨意。” 赵骏见大家一个个老老实实站着,没有一个敢吭声,便又说道:“对于愿意接受朝廷条件的家族,将会享受到一定优待,赏赐、恩补,到大宋一样做官。” “很快你们就会明白,区区一个辽国算得了什么。大宋的强大灭亡一个辽国,不过是轻而易举的事情,未来大宋会更加昌盛。” “至于你们自己的前途和家族兴衰,自然也能伴随着王朝的强大而比现在更加辉煌。” “因为大宋从来都是一个不看出身,只看能力的国家。只要你们有本事,家族子弟能在大宋科举当中考中进士,夺得前三榜,并且一路政绩斐然,屡遭提拔,即便是进入政制院成为宰相亦不是不可能。” “说到底,朝廷要的是天下人才一起为大宋和汉人的未来出谋划策,而不需要地方上各种掣肘,朝廷里全是门阀世家子弟,你们明白了吗?” 他站起身,双手背负在身后,充满压迫感地盯着大家。 一段话有威胁,有画饼,也有深意,更多的则是直接了当地告诉这些燕云世家们,朝廷为什么要这么做,朝廷需要你们怎么做。 至于他们答不答应。 这就要看他们自己的选择了。 “下官愿意服从朝廷的一切调遣!” 刘四端率先开口道:“下官知道,朝廷这么做必然有朝廷的用意,身为汉人,下官以前不能投效大宋,为大宋出力,如今既然归明,自然一切听从朝廷的安排。” “下官愿意服从朝廷的一切调遣!” 跟着刘四端过来的各大世家的人都是被他说动的人,也纷纷拱手应是。 “很好!”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你们有不少人都是从中原内地迁徙过来,那我就把你们安排回原籍,也算是荣归故里,落叶归根了,至于其余奖赏,到时候自有诏令。” “多谢知院!” 众人再次应下,算是完成了部分幽燕世家的安置。 第446章 赵骏一走,开始动刀 大宋庆历九年六月,不少世家大族,都接受了朝廷给的条件。 人都有从众心理,原本大家都不愿意离开,但当昌平刘氏率先行动之后,一些中小世家也选择跟从。 对于这部分人朝廷自然是欢迎,都给了一些优待政策。 虽然不如待在燕云那样自在,但至少还能用燕云的土地保留家族部分财产,未来也有恩补。 基本上只要家族后辈子弟有一个出色者,未来也未尝不能保证家族崛起。 很快在十五日期限之内,又有不少家族选择向朝廷归顺。 他们有的答应南迁,有的本身就是燕云本地世家,不想南下,但可以由朝廷从他们那买走田地和佃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