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24节 (第2/2页)
主要是北非、西非和东非地区。 这些地方在宋代就已经出现由欧亚大陆的殖民者建立的王朝,如法蒂玛王朝、马库里亚王国、加涅姆帝国、穆拉比特王朝等等。 很多王朝都是由欧洲白人,中东阿拉伯人所建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国家,他们在这里统治着黑人达数百上千年之久。 在无法剥削美洲的情况下,他们就只能对非洲黑人进行可持续竭泽而渔,以此来从大宋这里换取商品。 可即便是如此在与宋朝的贸易当中,西方诸国的内卷程度相当大,各个国家需要抢占市场,在非洲剥削原材料,从大宋进口各类商品。 一旦得罪了大宋,被断掉了商品来源,那么结局就只有一个——在残酷的商业竞争当中被踢出局。 就好像后世供应链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大科技公司必然有无数个供应商。 若某个供应商得罪了这个科技大公司,断掉了你生产的商品,那么直接后果就很有可能让你公司破产倒闭。 阿拉伯帝国和东罗马帝国分裂出去的那么多小国家现在面临的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 所以面对大宋派过来的使者,西方诸国都必须极力讨好,以避免被大宋断掉货物,从而让国内经济崩溃。 于是。 现在全球就是这样的一个局面。 大宋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发展,在东方,拳打辽国,脚踢西夏,在武力上控制了东方绝大多数国家,形成一家独大的现状。 在西方又利用自身的工业和手工制造业优势,大力对外输出丝绸、茶叶、瓷器、衣物、货币、纸张、铅笔等等手工制造品或者工业品,换取大量原材料。 再加上目前大宋每年都在派遣船只前往美洲,向美洲移民人口,逐步对美洲实施控制,可以说整个世界,绝大多数区域都受到了大宋的影响。 短短十六年的时间,大宋已经建立起了一个庞大兴盛的帝国,完成了对全世界,或直接,或间接的控制! 大宋盛世,由此拉开序幕! 第467章 这个国家充满了希望 大宋庆历十二年四月,京西南路襄州襄阳城外,一艘客船飘摇而来。 在襄阳码头停下之后,客船下来一家五口。 男主人大概四十来岁,胡须拉茬,眼睛泛红,面容略显憔悴。 女主人穿着朴素,未施粉黛,亦三十到四十之间,不知道是不是旅途劳顿,满身风尘和疲惫。 倒是一女二子精神头不错,长女约十八年龄,面容姣好,好奇地打量四周。 长子应该在十六岁左右,雄姿英发,立于船头,同样眺望。 幼子约十四岁,身姿高挑,眉目略显早熟。 这一家五口,正是苏洵一家。 男主人是苏洵,女主人是程夫人。女儿苏八娘,儿子苏轼、苏辙。 此次苏洵一家是从四川眉州老家出发,坐船顺长江而下,然后再走汉水至襄阳,最后坐火车进京。 这次进京,是要进行磨勘调选。 下了船后,只见襄阳城外到处都是建筑工地,正在修建一些高楼大厦。 古城池倒是保存完好,没有被拆迁。 大宋现在各地即便有了水泥厂、砖厂和钢铁厂,也主张向城外扩建,原来的城池则作为老城区使用。 这无关于要保护历史遗迹,纯粹就是地方财政就那么多,大都是要用于建设基础工业,根本没有多余的钱去搞拆迁。 就像我国后世大规模拆迁也是直到千禧年后,国家财政收入大幅度提高以后才能实施一样。 以前没钱的时候只能先发展工业,把收入提上来,才能搞开发的事情。 苏洵四下扫视,码头人山人海,各种大型货船停泊,无数工人在忙碌地搬运货物,运到一些橡胶轮胎的板车上,往西城方向去。 “父亲,那边就是火车站。” 苏轼找人问了一下,随后告诉苏洵道:“听人说,火车从汉水的上游长寿岛一带建桥过来,所以车站在城西边。” 苏洵目光却看向了远处汉水江岸,此刻江上正有建筑队于江中心的桃花岛浇灌水泥柱子。 显然由于大宋已经攻克了在江上造桥的技术,所以襄阳现在正打算建造一座横跨汉水两岸的大桥,许火车就再也不用绕远路从上游江水最窄的长寿岛过来了。 “我们今天就去火车站买票去汴梁,还是先在襄阳休息一天?” 苏辙问道:“这一路在船上都快没了精神。” “那就休息一天再赶路吧。” 苏洵说道:“反正到了襄阳,去汴梁也快,据说一日就能到了,也不差这一天。” “那我们正好逛逛襄阳。” 苏轼高兴道:“听说现在朝廷还在继续往南修建铁路,要通过江陵到广州去,再过两年或许我们就不用坐船到襄阳,自江陵就可以坐火车去汴梁。” “不止呢,从成都到长安的铁路也修好了,可惜的是从长安到汴梁的铁路没修好,不然我们哪还用得着走大江下去?” 苏辙说道:“等几年,恐怕我们就能直接从成都坐火车直达汴梁了。” “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