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32节 (第1/2页)
苏洵苦笑道:“无妨,我兄长昨日也让我做好了这个心理准备,哪怕是去西域为官,我也无怨无悔。” “嗯。” 王安石点点头道:“那兄还请稍等片刻,我先给你报备做一下手续,到时候你等通知就可以,不过以知院的习惯,可能应该会召见你,到时候或许知院应有安排也说不定。” “那就多谢介甫兄!” 苏洵拱拱手。 不得不说,王安石还是很了解赵骏,知道赵骏重视人才。 苏洵历史上虽然没有考取功名,但才能还是非常不错,写的文章也都比较深刻,颇具战略眼光。 所以赵骏还是比较欣赏他。 上午赵骏让苏涣把苏洵下午叫过去一趟,这事王安石并不知道,但他却能猜到,自然是知道赵骏大概率会那么做,因此也并不担心同年的前途。 在审官院报备之后,全套的磨勘手续就算完了,接下来就等听调,以前一般这个时间很短,可能几天,最多不超过一个月。 但现在官员任期增加,官员的流动性没那么大,所以必须要等任期结束或者任上出事,如退休、被抓、病退、守孝等情况才能派新的官员,导致如今等待听调的时间也增加。 不过若是上面有最高指示,那就是另外一回事情。 很快到了下午酉时初,也就是下午五点钟的时候,到了官员下班时间,苏洵就接到了苏涣让他带着苏轼、苏辙去见赵骏的指示。 苏洵先回家属大院接了苏轼兄弟,随后又跟着苏洵前往皇宫,一路去了政制院。 此刻政制院诸多宰相们都已经下班,他们刚刚从后院赵祯那开完会回去,政制院里倒是没有人。 因此赵骏在政制院右厢房接见了他们。 相比于苏涣,当初中一甲进士时,曾经去过垂拱殿殿试,苏轼和苏辙兄弟则是第一次进皇宫。 一路上小心翼翼,低着头,余光却四处乱瞟,好奇地打量。 很快他们就到了政制院内。 赵骏坐在书桌案后,手里拿着一篇文章似乎是在细细阅读。 苏涣带着苏洵他们进屋,向赵骏行礼道:“知院。” “下官见过知院。” “小子见过知院。” 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连忙拱手行礼。 苏轼偷偷打量,就看到那是个大概四十左右的中年男人,面容俊朗,身姿挺拔。 与普通大宋人不同的是,他居然没有留长发,而是简单的短发,两鬓微微发白,穿着中山装,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一股儒雅气质。 “免礼!” 赵骏摆摆手,示意他们起来。 “谢知院。” 众人起身。 “坐下说话吧。” “谢知院。” 众人又坐下。 在大家就坐的功夫,赵骏也打量着苏家兄弟。 他一眼就认出谁是苏轼谁是苏辙。 虽说主要是苏轼坐的位置就在苏洵旁边,但从外表上看,苏轼比苏辙长两岁,个子高一些,模样老成一点。 14岁的苏辙像个初中生,苏轼则像个高中生。两兄弟还没长开,但模样却颇为俊秀。 是两个阳光开朗的好少年啊。 第472章 少年中国说 正是四月初夏,屋子里不算特别炎热,面对赵骏的注视,苏轼兄弟有些手心流汗。 倒不是感觉到了压力从而汗流浃背。 事实上赵骏目光亲和,面容儒雅,微微笑着,让人感觉到一股说不出的亲切感,丝毫没有让人充满压迫。 但苏轼兄弟还是非常紧张,不是看见大人物的那种紧张,而是看见崇敬对象时的激动。 就好像后世大把有人如果穿越到了民国,哪怕都要爬到延安去一样。 若能见到教员和伍豪,估计也跟苏轼一样激动。 如今赵骏已经是一个传奇。 在民间的威望非常高,执政十多年来,大宋百姓不能说是家家富裕,但也能说得上是吃喝不愁。 能让百姓吃饱饭,在古代就已经是很了不起,特别是灾荒年月,朝廷能够做到赈灾粮及时下到每个灾民手中,不饿死一个人。 遇到特别大的灾荒,赵骏更是会亲临现场镇守,给予百姓无比强大的安全感。 古代百姓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淳朴的。 他们有自己的小农式狡黠,会撒谎、会耍无赖,也更会封建迷信,人云亦云,少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但同样的,他们也有自己的质朴。 谁让他们吃饱饭,谁让他们穿暖衣,他们就信奉谁,就爱戴谁,愿意为那个让他们吃饱穿暖的人抛头颅洒热血。 这是自古不变的道理。 而赵骏就做到了这一点。 关心民间百姓的生活,积极为百姓谋福利。 如此他在民间的威望可见一斑。 现在亲眼见到了这個传奇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