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33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33节 (第2/2页)

    二来赵骏给他十年时间,就是要让大宋风气焕然一新。

    如果十年都不能矫正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为下一代树立好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那他这个文化部尚书也就别做了,升迁自然也就别想了。

    所以在文化部,不仅是安排,同时也是考验。

    考验苏洵有没有这个能力做到赵骏的要求。

    关乎未来前途,让苏洵才刚感受到的升官喜悦,一下子荡然无存,只剩下一股压力。

    “嗯,坐吧。”

    赵骏摆摆手。

    “是。”

    苏洵又坐了下来。

    “你们就是苏轼、苏辙兄弟吧。”

    叮嘱了苏洵之后,赵骏的目光又看向了苏轼二人。

    “是,知院。”

    苏轼二人也连忙站起身。

    “你们是从襄阳坐火车来的吧。”

    “是的。”

    “沿途一路,除了看到理科一道的运用,还看到了什么?”

    赵骏问。

    苏轼正在想该怎么回答。

    苏辙是个老实孩子,老老实实道:“看到了沿途百姓,沿途风景。”

    “百姓过得好吗?”

    “不算好,但也不算差。”

    “那汴梁呢?”

    “很繁华。”

    “仅此而已吗?”

    “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

    “跟沿途的百姓比呢?”

    “还了太多。”

    “是啊,好了太多。”

    赵骏点点头:“但相比以前,外面的百姓只会更糟糕。你们是不知道,十多年前,大宋很多地方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甚至会饿死人。”

    苏家兄弟生于景佑年间,成长在大宋高速繁荣阶段,类比的话,算是相当于后世八九十年代。

    那个时期国家已经完成了农业革命,像以前的那种大饥荒已经不存在了。

    所以他们感受不到饿肚子是什么感觉。

    但赵骏却清楚。

    因为他来时行走过天下,知道民间疾苦,也知道那个时候苛捐杂税之重,加上各种剥削,天灾人祸,百姓饿死人,是常有的事情。

    就像他处理淮南赈灾粮食一案的时候,杀了那么多贪官,可却无法挽回死的那么多灾民一样。

    而如今大宋蓬勃发展,同样也存在新的农业革命,粮食产量大增,粮价低廉,税收低廉,又有大量田地分发,朝廷还会招募工人搞大基建。

    基本上只要不是懒汉,不耕地,不出去做工,就不可能出现饿死的情况。

    然而赵骏却依旧不满意,他看着二人继续说道:“而跟从前比起来,现在天下的百姓至少衣食无忧。可我不会说百姓现在能吃饱饭就是好,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不知道。”

    “因为我只会说他们过得还不够好,好的层次要不断地往上提升,这才是为国为民。”

    “原来如此。”

    “所以汴梁现在的繁华,我却并不觉得是大宋国家有多强盛,真正的强盛,是每一处都如汴梁,每一处都兴旺发达,如此他们才是真正的好,你们现在明白了吗?”

    “知院志向远大,令人钦佩。”

    苏轼兄弟肃然起敬。

    赵骏笑道:“这些事情,我本不该对你们说,你们又知道为何?”

    “小子不懂。”

    “我跟你们说这些,是因为你们是年轻人。”

    “年轻人有何不同吗?”

    苏辙问道。

    “自然有不同之处,比如你们的智慧。”

    “智慧?”

    “不错,你们伯父已经跟我说过了你们在火车上的想法,很好,从未接过过理科,却能如此有构思,这说明你们很聪明。”

    赵骏用欣赏的目光看向他们说道:“我最喜欢的,就是像你们这样聪明的少年郎。”

    “谢知院夸奖,我们兄弟二人只是胡思乱想罢了,而且也提不出实际解决的办法,实在不敢居功。”

    苏轼颇为老成且谦虚地说道。

    “有很多人有想法,却不敢去实现。而绝大多数人,连想法都没有,只是看到了,却从未思考过它会有什么变化,如此庸碌一生。”

    赵骏摇摇头道:“我希望的是大宋百姓人人都有智慧,人人都有想法而敢于去实现,让大宋成为一个最好的时代。但可惜现在还太遥远,不过我坚信下一代的力量,一代会比一代好。”

    两个人都认真听着。

    “你们这些后辈晚生,就是大宋的未来。”

    说完,赵骏又看向苏轼二人道:“这个世界属于你们,也属于我们,但归根结底,还是属于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就应该迎难而上,用于实现自己的想法和梦想,你们说呢?”

    “是。”

    二人应声。

    “听说你们对理科很感兴趣?”

    “是的。”

    “那就放心大胆地去学吧。”

    赵骏笑了起来道:“你苏轼学理科,想来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