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42节 (第2/2页)
低了七八度,因为屋子各个角落都放着冰块和水盆,正不断散发着凉气。 赵骏敲击着桌子说道:“宋初可以这样做,但之后就不行,过犹不及,只会反噬己身。” “嗯,那对于兵部送过来的名单?” 富弼问道:“是打回去让他们重新做还是我们给予批示之后直接下达?” “唔” 赵骏看着手中的名单沉吟片刻说道:“名单大体较为合理,但张亢狄青才是少将,就显然不正常,所有人军衔往上提两级吧。” “那我们就得有六个上将了,三十余名中将,一百多名少将了,这会不会有点多?” 富弼有些担忧地道。 “一点都不多,我们后世新时代初期,十大开国元帅,十大开国大将,开国上将五十七,开国中将一七七,开国少将就更夸张,有一千三百六十。” “那个时候你们有多少兵?” “额” 赵骏想了想道:“好像有五百多万吧。” 在场诸多宰相,包括范仲淹等人在内,无一不无语。 好家伙,五百多万人,那可不得一千多名将军吗? 大宋才多少人? 那么多年军队改制之后,陆军不过六十万,海军不过三万五。 “古代其实就这样,任何一个开国朝代有一百多名开国功勋是很正常的事情。” 赵骏知道他们在想什么,说道:“现在大宋多了那么多土地,我们就当重新开了一次国就好了。” “好吧。” 富弼面色还是有些不好看道:“只是王德用还好说,毕竟实打实军功,曹琮、李用和、李昭亮这三人.” “唔。” 赵骏也有些犯难。 今年年初,他和范仲淹推行新政,打算正式开始提高军人的地位。 届时将军政分离,采取军队一套体系,官员一套体系。 其中军衔就非常重要,代表了军人的级别。 因尉官、校官、将官自古以来就是我国古代武将划分,并且后世也是如此,所以沿用了这一套。 跟后世一样,分少尉、中尉、上尉。少校、中校、上校。少将、中将、上将。对应了官员当中的九品,只是没有正从十八级之分。 政制院诸多宰相对于提高武将的地位倒也没有意见,赵骏已经很明白地跟他们说清楚,军队是国家的基石,大宋要想长久稳定,就不能过分打压军队。 因此对军队进行改制,提升军队的地位,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而明年年初的庆典就要大授衔,到时候赵祯将亲自为上将授衔、授勋,给予他们新设计的帝国勋章,以此作为最高荣耀。 结果以兵部为主导,枢密院、三衙作为辅助的联合评选部门将授衔名单交上来,赵骏一看血压就有点高。 一个中将都没有。 范仲淹就算了,他虽然在宋夏战争和宋辽战争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但作为宰相,自然不能够参与评选。 而张亢作为在宋夏战争、宋辽战争屡立战功,多次率领部队打赢关键性战役,并且已经升为枢密院使的重要人物,居然只是少将。 狄青也一样,作为先灭越李朝,随后又灭西夏、高昌、黑汗等国的主将,如今的枢密副使,同样也是少将。 虽说狄青早年间主要是在范仲淹和张亢手下担任将领。 但后来随着西夏跟辽国被打残,范仲淹与张亢二人地位太高,再灭国就封无可封,就把功劳给让了出去。 其中包括狄青、葛怀敏、任福、刘平、赵振、高继宣、石元孙、许怀德等大批高级将领在内,都在这些战事当中立下汗马功劳。 而且上述这些除了狄青是从底层军伍爬上来的以外,其余本身就是大宋高级将领,历史上为宋夏战争当中各路兵马总管、副总管之类的一众大员。 能在这样的一票高级将领当中脱颖而出,本身就代表了狄青的能力。甚至论起军功,他已经超过张亢,不逊色于范仲淹。 结果还只是少将,把赵骏都给看乐了。 不过赵骏也知道兵部和枢密院那帮人是什么情况。 富弼升宰相后,兵部尚书由高若讷接任,枢密院里除了狄青,包括张亢这个枢密使在内,全都是进士出身。 所以这不一定是文官集团在反抗政制院的命令,而很有可能他们认为就该这么安排。 哪怕隐隐猜到政制院是在想改变目前武将地位尴尬的困局,但他们依旧选择了这么做。 无关利益,纯粹是他们本能地不想提升武将地位,这是刻在骨子里的事情。 “政制院当然不可能到处嚷嚷着说我们要提高武将地位,所以只能用政策、规则来稳步提升,做出这种改革就是最好的办法。” 赵骏沉吟着说道:“把他们的地位往上提,想来下面的官员们应该也会领悟政制院的意思,至于李用和他们的话.” 他想了想道:“下午跟陛下禀报一声吧,曹琮之前也是有过战功的李用和与李昭亮毕竟是陛下的人。” “嗯,也只能这样了,交由陛下定夺吧。”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