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664节 (第2/3页)
玺在各个国家的辗转次数就达到了十余次。 各种真假玉玺在南北朝那个混乱的时代出现,导致传国玉玺已经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谜团。 具体哪块是真,哪块是假,到如今这个时代已经无从知晓。 唯一的蛛丝马迹,就是隋朝三玺。 这三玺有明确的记载和来历,与其它一眼造假的玉玺还是有本质区别。 其中第一枚玉玺是正史记载里的传国玉玺,由曹丕从汉献帝刘协那所得,之后辗转于西晋、前赵、后赵、冉闵、东晋、萧、齐、梁、陈等国家。 隋朝灭陈,被杨坚所获,但上面刻的却是“受天之命,皇帝寿昌”,与“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不符合。 第二枚也是正史记载,由北魏从邺城的一个庙里获得,上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与真玉玺的内容符合,但来历不明,记载没有第一枚记载的那么详细。 第三枚依旧是正史记载,来源于第一枚传国玉玺分玺。 东晋末年,桓玄篡晋,得到了第一枚传国玉玺,因遭到北府兵将领刘裕讨伐,裹挟晋安帝西逃,兵败逃回江陵,遭西讨义军击败。 桓玄余党逃到后秦,后秦姚兴声称这些人把东晋的传国玺带到了后秦。而晋安帝也逃回了建康,刘裕声称皇帝把东晋的传国玺带了回来。 后来刘裕破长安灭后秦,得到了后秦说的那方传国玺,但是根据刘宋的学术人员鉴定,发现这枚玉玺是阳文,与记载的阴文不同,显然是造假。 所以真正的玉玺在第一枚与第二枚之间,并且第二枚的可能性最大。 而这三枚玉玺,根据记载,它们的最终归宿是落到了隋文帝杨坚的手里。 第一枚在南朝辗转到陈国,被隋文帝灭陈之后所得。 第二枚先在北魏手中,北魏分裂,落在西魏手里,北周灭西魏,杨坚篡北周,最后自然归了杨坚。 第三枚则很有戏剧性,刘裕灭了后秦,得到第三枚玉玺,所以东晋那个时候同时拥有了第一枚与第三枚传国玉玺。 之后东晋灭亡,两枚玉玺分别在刘宋、南齐、南梁之间流传。 侯景之乱,侯景得到了当时南梁拥有的第三枚玉玺,侯景死后,他的手下带着玉玺逃走,被北齐将领辛术获得,最后落到了北齐手中。 因此当时南北朝的格局里,北方的北齐、北周以及南方篡了南梁的陈国手里,各有一枚。 并且他们都宣称自己手里的是真的。 直到北周灭了北齐,获得了第三枚,杨坚篡北周,得了第二枚和第三枚,然后灭了南陈,自此三玺归隋。 这也是传国玉玺最有可能存在的时候。 隋朝灭亡之后,三枚玉玺当中的一枚丢失,唐朝得到了另外两块。 至于到底是哪两块,史书没有记载,五代十国的人也没有那个能力去考究。 因此万一唐朝刚好得到的是那两块假的,丢了真的也说不好。 再就是即便是隋朝末年丢失的那一块是假的,唐朝得到了一真一假,到唐朝末年传到后唐李从珂的时候,又丢失了一块。 搞不好李从珂拿的那一块是假的,真的在唐末就已经失踪。 所以如今玉玺已是扑朔迷离。 毕竟要想保证眼下出现的玉玺是真,首先得保证三个玉玺当中的确有一块是真。 然后又得保证隋朝末年丢失的那一块是假,接着再保证唐朝末年丢失的那一块是假。 最后还得保证这个真玉玺就是李从珂抱着在玄武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