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362节  (第2/2页)
你南下,谁要是敢反对,谁就是和民心过不去,是这样吗?”皇帝淡淡道。    苏曳道:“臣不敢,臣惶恐。”    皇帝道:“你可有想过,如果你办工厂失败了,这些钱全部赔了,那会引起何等震动?这可是十几万人的棺材本,是他们一辈子的积蓄。一旦失败了,你担得起责任吗?到那个时候,还不是要朕为你收尾?”    “苏曳,你别以为是朕反对你,冷落你,朕是在担心你呀。”    皇帝显得苦口婆心。    苏曳道:“臣年轻气盛,让皇上担忧了。”    其实,到现在这个地步,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    说什么都没有用了。    除非皇帝直接下旨,不许苏曳办工厂。    立刻给朕停下来,把钱还给百姓。    但他又不是这样的强势皇帝,否则一开始就叫停了,也不会坐等事情演变到现在木已成舟的地步。    “到了江西之后,你要和胡林翼搞好关系,别弄得太难堪。”皇帝道:“你和湘军在一起,务必要百舸争流,互相精进。”    “朕之前说过,等到收复天京,朕依旧为你举办一个更大的凯旋大典,朕亲自去德胜门接你,这话依旧算数。”    苏曳拜下道:“臣一定鞠躬尽瘁,不负皇上隆恩。”    皇帝道:“你刚才对增禄说,还有重要的事情要禀报,何事?”    苏曳道:“上次臣和英国人谈判,英国人无条件退兵之后,使得朝堂和地方上的大臣有些骄纵轻敌,更加一味强硬,这恐是祸非福。”    要说这清廷官员,那绝对是记打不记吃。    当时英国军队占领广州,舰队兵临天津海面的时候,朝野内外,惊慌失措。    等到苏曳和英国人谈判,英国人无条件退兵之后。    经过了短暂的震惊后,又骄狂起来,觉得这英国人完全纸老虎啊。    上一次英国人无条件退兵,也根本不是苏曳有多么厉害,是英国人本来就要退兵的。    换谁去谈,只要强硬到底,结果都是一样的。    于是乎,叶名琛和何桂清这边,一个赛一个的强硬。    尤其是叶名琛,因为他被英国人抓了坐牢,为国受苦,未损国格,甚至在牢中,也怒斥洋夷,所以皇帝没有罢免他,让他戴罪立功,署理两广总督。    叶名琛为了保住官位,为了挽回名声。    所以拼命地对英国表示强硬,动不动发函呵斥包令,要让英国人赔款,并且对出兵广州道歉。    而且每一次对大英帝国外交强硬之后,都要报捷朝廷,说获得了何等何等成果。    搞得整个朝廷也信以为真了,觉得当时洋夷之所以退兵,是他们不敢真正大打,还揭露出当时攻占广州的英国军队中,正规军只有两千多人,剩下都是雇佣兵,还有普通英国人穿上军装假冒的。    当然,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事实,但又有何用?    而且叶名琛也比历史上收敛多了,历史上他各种强硬,各种向皇帝报捷更离谱了,三天两头宣称自己对英国人打了胜仗。    但如此一来,也让朝廷大大低估了英国人的意志,招惹祸事。    事实上,现在皇帝和很多朝廷重臣也觉得,上一次英国人无条件退兵,好像真不完全是苏曳本事大,而是英国人怂。    所以前段时间,包令和巴厦礼无比恼火,无比郁闷。    怎么会有这么愚昧的人群啊?    什么都不懂,就是蒙着眼睛往上顶,一个赛一个强硬。    你们可知道,苏曳爵士为了让我们退兵,付出了何等的才华,何等的努力,何等的代价?    甚至,把我们两人的政治命运也捆上了。    你们不好好珍惜,反而不断拆台。    所以,包令那边做两手准备。    第一手准备,跟随国会的强硬态度,推动对华战争。    但这对于他的政治命运无济于事,最多只能弥补。    第二手准备,全力推动b计划,继续和苏曳进行政治捆绑。    苏曳道:“尤其是署理两广总督叶名琛,一而再挑衅英国,这非常危险,希望皇上下旨,让他适可而止。”    皇帝听到这话,心中顿时不高兴的。    合着只能你苏曳取得外交胜利?别人就都不行?    你强硬让英国人退兵,就是有本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