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综英美]金鱼的日记 第28节 (第2/3页)
谓的‘侧写’。 我虽然学了心理学,但并没有学习更专业的犯罪心理学。 我知道有这么一个分支,只是没想到,现在居然已经有人可以通过行为分析对犯人的大致情况进行描绘,用来缩小搜捕范围、精准抓捕嫌疑犯了。 这已经不是单纯的理论,而是应用。 心理学发展的真快。 一门学科从诞生到发展,再到应用需要走过漫长的时间,心理学自1879年德国学者冯特受自然科学的影响,在莱比锡大学建立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开始,正式宣告了诞生,到现在发展出无数派别分支。不仅仅只单纯在医疗人文方面,更是在商业、军用甚至犯罪研究各种行业里,都广泛应用。百年时光里,它已经形成了系统的知识体系,更有无数的人投身于此,为它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很开心,心理学发展的越快,代表着我治疗戴安娜手中握的筹码越多。 新闻里详细描绘了最新的案件。 新的受害人死在了一栋别墅的游泳池里,她被套上了美丽的鱼尾,固定在了泳池底,漂浮在清澈的泳池水里。赤/裸的上身上,只有两片非常好看的贝壳,一头秀发则被彻底割断,抛弃在了游泳池边专门做太阳浴的按摩椅上。 而别墅的主人,一个年轻的it新贵,则失踪了。 身为目标之一,我觉得我还是不出门了吧。 不像吓唬谢尔顿时说的那样,其实宿舍这里人挺多的,又不是城市里陌生的邻里,同学之间的关心还是很足的,有什么风吹草动基本上都会被八卦的少年们注意到。所以凶手应该不会来宿舍。 刚好,我可以借托尼那台搜索引擎非常厉害的笔记本,在宿舍里安稳呆几天上上网,去翻一翻现在的抗精神病药物中,有没有公开了研发过程的。 也许我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灵感。 第31章 第二十四篇日记 1996年10月28日 天气小雨 关于抗精神病药物的研制, 我依旧很迷茫。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诞生于1952 年, 主要有氯丙嗪、氟哌啶醇等。通过阻断中脑-边缘系统和中脑-皮质系统的d2样受体, 发挥出抗精神病作用。由于这种类型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 目前已是精神分裂症的二线用药。 这种类型的药物非常粗暴。 精神病有一部分病症是由于脑部神经分泌的某些成分过多而引起的。说的通俗点, 就好比荷尔蒙,它分泌的过多时, 就会给人以‘爱’的感觉。大脑皮层在分泌某些物质过多的时候,就会引起幻觉、兴奋、多疑等等情绪。 都说心控制了人类的喜怒哀乐, 实际上, 心不过是人体发动机而已,大脑才是人类所有情绪的起源, 才是人的控制中枢。 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的粗暴就是,一刀切断源头,让脑中通路阻断, 从而阻止精神病发作,可想而知其副作用会有多大。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则好上很多, 它们出现于60年代, 主要原理是通过对da、5ht2二个系统的协同作用达到治疗精神分裂症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及情感症状和认知障碍的目标, 同时减少锥体外系副反应(eps)和催乳素水平升高等不良反应。 这种类型的药物不再是粗暴的对待人脑,选择一刀切,而是有选择性的调解脑内两个系统, 尽量让大脑向着自主调节的方向行驶。 看上去很美好, 但是大脑这么精密的仪器, 一旦动到了它的某个小系统, 那就注定会牵涉到其他系统模块。这种药物引起的后遗症, 大多都是肌肉、四肢、面目神经等等不受调节,同样令人难以接受。 世界上有完美的抗精神病药物吗? 我自己都产生了怀疑。 如果没有,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