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9章 (第2/2页)
等想起来的时候,已经快到冬天,推广火炕也来不及,只能先挖煤炭。 今年,她出征前就画好火炕图纸,并阐明其原理,让墨家师兄台舒领着人试做。 等他学会,再教给高顺找来的泥瓦匠,由朝廷负责推广。 此时,应该推广到关中最边远的县了。 冀州既然被朝廷收回,也该享受这等福利待遇。 又画了图纸,让新任知州荀彧找来小有名气的泥瓦匠,跟他们开个产品说明会。 盘炕这项技术,说简单也简单,说难也难,主要有四项重点。 一是灶台集烟洞这里的通道要大小合适,大了浪费柴禾,还容易烧到炕上,小了不走烟,火烧不起来。 二是灶台集烟洞和烟筒集烟洞的连接处要特别注意,以保证热度均匀。 三是入口部位的烟道,要比出口部位的烟道细一些,否则炕尾温度会很低。 四是烟筒根部要做好回风槽,以免浓烟倒灌。 “大家能听懂么?” 张祯讲得口干舌燥。 泥瓦匠们纷纷点头。 其实还不太懂,但州牧大人亲自跟他们讲解,不懂就不识相了。 张祯天天跟人精打交道,岂会不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 看着他们,就像老师看着一群学酥,勤奋、平庸、有礼貌。 一问都会,一做都错。 忽然很想念台舒师兄,跟他沟通可顺畅了,她说什么他都懂,甚至没说的他也懂。 ——大师侄台息虽然也在冀州,但他沉迷于研究改进旱地雷,整天呆在工房里,饭都顾不上吃,张祯不敢麻烦他。 或许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的区别吧。 不过,也可能是她并不精通传道授业这项技能。 张祯告诉自己不要急,和颜悦色地道,“诸位不必拘束,若不明白,尽可提问。” 泥瓦匠们暗暗交换神色。 估计是见她面容和蔼,说话也亲切,一名三十多岁的黑脸泥瓦匠迟疑道,“敢问张大人,这火炕,是否就是炙地?” 旁边的泥瓦匠连忙拉他,示意他闭嘴。 州牧大人说是火炕就是火炕,你提炙地做甚? 张祯来了兴趣,“炙地什么样儿?说来我听听。” 黑脸泥瓦匠磕磕绊绊地说了,其他人也知道,偶尔做补充。 “炙地”只是一种叫法,还有些泥瓦匠称之为火地、烟地、暖地什么的。 是指在数九寒冬,将地面烧热,再把柴禾移开,然后将铺盖搬到地面上,借着余温入睡。 家境好的,还会在地面上搭个石台或木台,更为干净。 张祯越听眼睛越亮。 这不就是原始版的火炕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