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31章 (第2/2页)
是命人叫来二儿媳,亲自叮嘱她交好张祯。 甄莹本就对张祯敬重喜爱,欣然领命。 又是送亲手缝制的衣物,又是送点心小食,两人关系越来越好,还以姐妹相称。 吕布暗骂袁绍无耻,儿子不行了,又派来儿媳,真不要脸。 但为了显示自己的宽宏气度,不但不中伤甄莹,还在张祯面前夸赞她。 夸得张祯和袁绍都警惕起来。 虽然两人警惕的出发点完全不一样,但目标相同。 因而吕布与张祯一处时,再也没有甄莹来打扰了,心里很高兴,觉得袁家还算识趣。 —— 张祯与甄莹密切来往,也没忘了正事。 在她的督促下,盘炕大课堂热火朝天地开学了,是邺城第一新鲜事。 罗大个可不是干巴巴地讲课,而是边实操边讲,他又属于专业人士,比张祯讲得透彻。 泥瓦匠们学得很快,没几日就有人出师了。 就连一心扑在旱地雷上的台息都有所耳闻,跑来跟张祯说,“这火炕不稀奇,但小师叔深得墨家精髓!” 张祯笑道,“大师侄也是墨家高足。” 她明白台息的意思。 在墨家传人眼里,火炕确实不稀奇,技术含量低,智商正常就能学会,远不如此时已有的火墙。 但火炕的优点也很明显,造价低廉,易于推广,能让普通老百姓也用上。 换言之,火炕能普及,更为实用。 而实用性,是墨家十分看重的一个方面,所以台息说她深得墨家精髓。 在这个时代,寒冷是一大致死原因。 每年冬天,都要冻死一大批老弱妇幼,晚上睡觉时还好好的,可能天亮就硬了。 火炕的出现,不仅仅是增加了冬日的舒适度,更是能救命。 因而传播的速度超乎了张祯的预料。 广大百姓以前所未有的热情,积极配合官府的推广,谁若敢生事,不用官府出面,同村人就能压下。 众人离开邺城时,周边一带已经用上了火炕,并快速向外扩散。 沿途有许多百姓相送。 刚开始称呼张祯为州牧大人,后来逐渐离谱,统一呼为火炕娘娘。 张祯第一次听到时,囧得脸都红了。 火炕还娘娘? 跟灶王奶奶如出一脉啊! 没叫她火炕奶奶,可能是因为她还年轻吧。 —— “火炕娘娘一路慢行,我等祈愿娘娘福寿安康!” “娘娘大恩大德,我等没齿难忘!” “常山郡柳氏一族,拜谢火炕娘娘!” “冀州永远记得娘娘,娘娘常回来看看!”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