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79节 (第2/4页)
吗?在成为先帝的义女之前,姝也只是庶民,是那项城的一个小小守将的女儿罢了。我受先帝之命执掌监察事,却不会因为受先帝之恩而动摇办案的公正。” “将军今日可以不信我,朝中除了我,还有刑部,还有御史台,他们都会愿意听将军一言。祁公走了,二位辅臣只剩下您,烦请将军——珍重自身。” 烛火的影子在少女脸上晃动,一摇一摆,像是将谢骁方才踌躇犹疑的心思明晃晃地展现出来,谢骁自嘲地笑了声,敛了目光才道:“谢某与殿下只打过几次交道,往日只知殿下虽满腹筹谋,今日才知,殿下是长了颗七窍玲珑心。” 事已至此,他也没了再隐瞒的意思,“殿下猜的没错,谢某当年冒死贩卖手中军备,是迫不得已之法。” 对面的两个年轻人仔仔细细的在听,乖巧认真的模样令谢骁忍不住展颜,可想到当年的情形,便又严肃起来。 “那时先帝虽身兼数职,权柄颇盛,却也无法连根拔起国之蛀虫,那毕竟是司马家的晋朝,晋朝的宗室与士族仍在蚕食着这个国家,踩着庶民的肩膀掏空国库。” “内部的问题难以解决,先帝却已将一统中原当成理想,先帝善战,可打仗的钱从哪里来?自然是税收。年年征战,月月无休,长此以往,万民饥荒,食人、食子屡见不鲜。” “我虽为武将,可我也是人,我做不到踏着这么多人的血肉,去获得功绩。或许这也是我与先帝的区别罢。我这样的人,在这样的乱世,确实当不了君主。” 那样昏暗的光线下,谢行周费力地想要将父亲眼中的东西看得清楚些,更清楚些。感受到父亲的停顿,他迫不及待地问:“所以,你只是觉得当时的国库空虚,无钱周转,担心再次增加百姓的税收,所以才出此下策对不对?” 谢骁淡淡笑道:“是,当年的北魏和晋朝并无直接冲突,我们在忙着平定南方的叛乱,他们在巩固北方的统治,与其交易是回转银钱较为保险的法子。除此之外我也认为,当时国家的政策并不适合攻下太多土地,土地越多,被宗室士族瓜分的就越多,饥民就越多。我毕生的理想,只是让国家的子民都能吃饱了饭罢了。愿意追随先帝削弱士族,也是为此。” “当年从北魏换回来的那八十万两黄金,也确实解了国家燃眉之急,我将它一点一点地填进国库中,打消了先帝当初欲再次增加税收的心思,给了百姓喘息之机。对于我来说,无论付出什么代价,都是值得的。” 秦姝思忖良久,终想到事情蹊跷在何处,试探道:“如此数目,先帝竟未发觉?” 谢骁回忆片刻,才若有所思道:“先帝是否发觉,臣不知。” “嗯?” “我自从手底下军备少了,便刻意推诿出任先锋军,只等着旁人在战场上打完第一仗后,我军再收敛战场余留军备。若是真真有推诿不成的战事,我便等着与旁人一道。”男人的目光渐冷,悄然落到谢行周身上,“行周母亲过世那年,便是赶上我军在通阳关辗转后的灭燕一战,我刻意延缓军队前行,只为了等到他舅舅萧鹤明,与他一同出战。” 说到通阳关,谢行周眼中闪过一抹厌恶,可提到舅舅,便又放松几分。 舅舅,很多年没有见过舅舅了。 只有舅舅,愿意在那样紧张的战时,冒着被惩治的风险留下来,主持母亲下葬事。 当初年幼的阿周在葬礼上张皇失措,四处寻父亲而不得。不等母亲葬礼开始,堂内的人们便尽数退去了。原因无他,只因为身为丈夫和父亲的谢骁已然上马离去,其他将士自没有再留下的道理。 葬礼骤然凄清无比,正当他茫然彷徨时,舅舅出现了,那道高大的身影逆光而来,牵起阿周的手,缓缓合上棺木。那场葬礼,是唯有他和舅舅,还有母亲的葬礼。 “所以,我并不清楚先帝是否知道我所做的事。”谢骁的话还在耳边。 提及通阳关,秦姝面上一怔,偏头看去果然见谢行周面色不佳。秦姝敛了目光,她对当年之事知之甚少,原本派鸣泉前去调查,却也一直未得到太好的消息,再加上京中事故频出,便也来不及细细思量。 她忖度着开口:“当年通阳关,守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