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1219节  (第1/2页)
    “慢着。”杜五郎已抢先一步唤住了对方,道:“你是谁?!”    才问出口,他其实已经认出了对方。    眼前的场景似曾相识。    风雪中,廊下那人转过头来,在积雪的映照下,显出了一张杜五郎久违了的脸,从容不迫地给了回答——    “薛白。”    第632章 驱动力    正兴八年,丁未羊年。    开年之后朝堂上最大的一件事是江南东道常平司使元结上了一道奏折,恳请再派一支船队远洋。    元结是当今天子最早的党羽,春闱五子之一,安史之乱爆发后的这些年,他并未太多地参与权力之争,而是接连出镇了河东、江南等要地,属于实干派的臣子。    他之所以暂时还未拜相,反而是因为与天子的私谊太近,不愿使人非议天子任人唯亲。他这些年已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与资历,一旦回京必定入中枢。    可他作为天子心腹留任江南东道,实则担负着巨大的使命,决定要办成一件对大唐影响至为深远的大事,那就是远洋。    薛白早在登基之前就开始筹备此事,而过去近十年的时间里,朝廷已为此投入了不计其数的财力人力,可始终没能够看到结果,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天子是否在这件事上犯了错误。    元结的奏折递到政事堂,果然遭到了反对。    这次,薛白没有太过强硬,表示了他支持元结的态度之后便放由宰相与群臣们商议。    他已是个炉火纯青的帝王,有了更多达到目的的手段,不再会与臣下硬碰硬。    而臣子们如今也十分敬畏他,不再会像以前一样出于其它目的而反对他,而是实事求是地考量。    毕竟,这种持续巨大投入而看不到结果的事,对于百姓也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在这样的气氛下,却有一个非常隐秘的消息在重臣们之间悄然流传开来。    三月初三,被派往江南东道的御史中丞皇甫冉回到了长安。    皇甫冉亦是天子心腹,春闱五子之一,与元结也是至交好友。    他归朝之后上奏支持元结的建议,并坚定地认为远洋必然会有极丰厚的回报,用的是“一本万利”的字眼,可在奏折中却丝毫不提及理由。    此事本就议论纷纷,皇甫冉的奏折虽再次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御史弹劾他为了逢迎圣意,不顾百姓负担,称之为佞臣。    为此,崔祐甫私下见了皇甫冉一面。    “你也是久在官场之人了,岂能犯这种错?以你与元结的私交,不问缘由地支持他,有失公允,何况你还是御史台的主官。”    “自有缘由。”皇甫冉道,“但暂时却不便透露。”    崔祐甫问道:“有何缘由连宰相都不能知晓?”    “陛下自然会告知右相。”    闻言,崔祐甫一挑眉,感到此事的不同寻常。    若有隐情是李泌知晓的,不该瞒着他才对,除非,是特别重要的大事。    “茂政,你我相识相知这么多年,我的人品你信不过吗?”    “绝非信不过崔兄,只是……”    皇甫冉显得十分为难。    他以前曾在洛阳龙门一带求学,受过崔家的恩惠,彼此确实有交情且互相信任。    思来想去,他还是开了口。    “其实,不提此事并非为了保密,而是我们还未探查清楚。”    “何意?”崔祐甫愈发好奇了。    皇甫冉道:“我这次归京,给皇甫淑妃献了一个礼物,是一串以碧绿色宝石制成的首饰。皇甫淑妃认为太贵重而不收,可它并不贵重。”    “为何?”    “崔兄若到右藏库,一看便知。”    崔祐甫依旧不解皇甫冉藏藏掖掖的话到底是什么意思,遂在数日后,想办法亲自去了右藏库。    他以往也来过,这次来却发现后方有一个仓库被锁上了。毕竟是宰相,他找来度支使将那厚重的门打开,不由愣了愣。    里面的景象,既富贵,却又俭朴。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堆积成山的金矿石,上面还带着泥土,像是从地里挖出来的破石头般被随意丢在那。    转头,是一块块巨大的绿宝石,想必皇甫冉说的首饰便是从上面敲了几块下来制成的。    目光扫过,红色的玛瑙,白色的象牙,比人高的珊瑚,十余张完整的犀牛皮……铺满一地的银块与铜石成了这里最不值钱的东西。    崔祐甫看着它们,呆立了很久,离开后第一时间去找到李泌。    李泌听了他急促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