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满唐华彩 第1223节  (第1/2页)
    果然,杜有邻当即怒叱道:“你这说的是什么话?是王兄亲自登门,请我为他的诗集作注。”    “为何?”杜五郎颇为不解。    “自是因老夫集注写得好。”    听罢,杜五郎微微挑眉,显然不信。    杜有邻颇气恼这个不学无术的儿子竟还能反过来看不起他的才华,冷哼了一声,懒得与之多言,说起了正事。    “找你来,是为殿下与阿苽的婚事。”    “婚事?”杜五郎道:“谁说阿苽要嫁殿下了?此事我可还未答应。便是当今陛下,也亲口说过此事他尊重我的意见!”    一提到这个话题他就有些激动,提高了声量,显出了他极少有的气势。    这桩儿女婚事,薛白确实曾私下问过他,被他拒绝之时就表示不会插手,让李祚自己想办法打动他。    “我答应的!”    杜有邻声音更大,道:“昌龄兄亲自来为弟子提亲,聘礼我已收下了……”    “阿爷为何把阿苽往东宫的火坑里推?”    “小儿女彼此有情,阿苽不嫁殿下还能嫁谁?”    “谁说她一定要嫁人?”杜五郎道:“便是一辈子嫁不出去,我也养得起这女儿。”    “你靠种土豆来养全家人!”    杜有邻拍案怒叱,摆出了父亲的威风,喝道:“滚出去,此事老夫作主了。”    因他这一句,杜家终究是出了一个太子妃。    而就在东宫的大礼告成之后,这年秋天,杜有邻收到了一封请帖。    “秦淮河畔,白鹭洲头,金陵诗会,稽候贵降。”    再看下面的落款,却是“右谨具呈,王昌龄札子”。    杜有邻当即重视了起来,询问了一番。    原来,王昌龄致仕归隐嵩山之后,忽然怀念起曾经在江宁任县尉的时光,遂以老迈之躯又跋涉江陵。    而时任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的李白也不愿待在长安,辞官游历天下,说是要出海远洋,见识天地尽头的风光。    王昌龄与李白在金陵相遇,江南文人们认为是胜事,便以他们的名义办了一场文会。    杜有邻如今因为天子的诗写集注而在文坛颇有地位,少不得要前往。    ***    十月,金陵。    秦淮河流水潺潺,夫子庙前人影交织。    文德桥上,一对男女正在眼泪汪汪地话别。    而更多的人则是围在夫子庙前,伸长脖子看着旁边院子里正在举办的文会。    因报刊与造纸的兴起,使得本就诗文璀璨的大唐更加文风昌盛,便是没读过书的市井小民也能念几首诗,凑个热闹。    “看,‘四夔’来了。”    “那是谁?”    “寄居于江宁的四个名士,韩会、卢东美、崔造、张正则,皆是一时俊杰。”    “跟在他们后面的孩童又是谁?”    “想必是四夔之中某人的儿子吧……”    熙熙攘攘中,七岁的韩愈时不时仰着脖子好奇地张望着。    韩愈自幼丧父,乃是由兄长韩会抚养长大。他喜读诗书,今日随兄长前来增些见识。    当听到韩会与友人见礼寒暄,聊及“今日颜公是否会来”的话题,韩愈不由眼睛发亮,满是期待。    他最喜欢由天子托名为“韩愈”、颜真卿手书的那篇《马说》,觉得那文章与自己有缘,觉得今日若能见到颜公一面就太好了,于是在心里把那“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的诗又默诵了两遍,想要在颜真卿面前好好表现。    到了会场,韩会遂让韩愈在一旁坐下,交代道:“你便在此观看,不要走动。”    “是,兄长。”    韩愈应了,盘膝坐下,四下打量,发现旁边坐着两个妇人,各自都怀抱着三四岁大的孩子。    那两个孩子互相闹了一会,转过头来,目光灵动,都十分好奇地打量他这个大哥哥。    “你们叫什么名字呀?”韩愈逗问道。    “我乳名‘阿谁’哩。”    “大名呢?”    “居易。”那奶声奶气的声音答道:“白居易。”    韩愈遂向另一个孩子问道:“你哩?”    “我是十九郎啊。”    那孩子伸出两只小手,想比划出十九又不知怎么比,很是为难。    白居易已用那糯糯的声音抢答道:“他叫刘禹锡哩。”    “我还没说,我来说我名字。”刘禹锡大急,偏是说话还不如白居易利索。    韩愈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