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首富的亲姑姑[年代文]_第225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25节 (第2/3页)

,我回去叫培训班的舞蹈老师编舞,音乐老师编曲,直接用培训班里的学员。感谢陆先生在筹建公司时就不惜高价聘请各种才艺上的老师,各个都有极高的水平。影视城最先建的就是唐宫,已经竣工,在实景拍摄上完全不用担心,文化顾问是肯定要请,拍《西施》和《昭君出塞》时都有,唐朝顾问又岂能不请?听说唐朝以饼为主。”

    陆明珠肯定地回答:“胡饼、蒸饼和汤饼,与其说是以饼为生,不如说是以面食为主。唐朝本身是汉族和鲜卑族融合后形成的政权,定都长安,有陇西和关中的生活习惯,再加上民族互通往来,所以以面食为主,风气较为开放。”

    唐宋结束以后,程朱理学成为主流,女子的地位越来越低,受到的压迫越来越多,精神和身体受到双重折磨,连再醮都是一种奢侈,反而以贞节牌坊为荣。

    好在,终于结束了数千年的封建制度,人民群众翻身做主人了。

    又扯远了。

    话说回来,陆明珠就对王涛道:“我现在着手写剧本,《贵妃醉酒》取得不太合适,不如就叫《杨贵妃》,因为贵妃醉酒仅仅是其中一个片段而已。”

    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哪有爱情,不过是老公爹对儿媳妇的强取豪夺转化为各取所需。

    王涛心中品了片刻,点头道:“确实是《杨贵妃》更好。”

    “等我把剧本写完就送过去。”陆明珠道。

    “行,那就不打扰您了。”王涛站起身,“回去后,我叫杨嬛多读一些关于唐朝文化的书籍,研究一下唐明皇和杨玉环之间的感情,定制服装道具、搭建内景,希望在荔枝上市的时候可以拍下最经典的场景。”

    陆明珠嗯了一声,看着杨嬛,“杨贵妃还擅长琵琶。”

    杨嬛忙道:“培训班里有教琵琶的老师,我已经学了大半年,往后会更加认真。”

    “不错

    ,才艺学到手就是自己的,谁都拿不走。”陆明珠表扬了几句,转头又对王涛说道:“王董,您回去先准备关于《杨贵妃》剧本的合约再找我签下,要是你们万事俱备,我却拿不出剧本,公司岂不是血亏?”

    王涛闻言一笑,“您有公司一半股份,还怕您不用心?”

    陆明珠坚持:“公是公,私是私。”

    “没问题。”王涛反倒更喜欢陆明珠这样的行为。

    等他带杨嬛离开后,陆明珠取出纸笔,开始写《杨贵妃》的电影剧本。

    穿越前她写过《杨贵妃》的电视剧本,但被弃用了。

    原因很简单,剧组想省钱,要求精简,而她写的大场面太多,所谓的大场面其实只有贵妃醉酒、霓裳羽衣舞、一骑红尘妃子笑等寥寥几个经典场景罢了。

    就这,剧组都不想拍,觉得浪费资金和精力。

    一骑红尘妃子笑需要山顶千门次第开和真人真马来体现,霓裳羽衣舞需要精美服装和道具,还得请古典舞老师编舞,女主角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苦练一支或数支舞蹈,后来选用别人写的剧本,胡旋舞、杨贵妃单人舞都拍成了简单的转圈圈、甩手手,画面简陋得不可思议。

    最重要的是女主很瘦,下巴尖尖,完全没有杨贵妃的珠圆玉润。

    杨贵妃明明是一位舞蹈家呀!

    章奶奶当时还在世,笑话陆明珠说她从事这个行业是生不逢时。

    陆明珠一边写电影剧本,一边暗下决定,等到将来可以拍摄电视剧的时候,自己一定要重写那部被弃用的剧本,展现出恢弘大气的大唐文化。

    杨贵妃是珠圆玉润的,寿王李瑁是英俊潇洒的,至于唐玄宗则是鸡皮鹤发老头子。

    有些影视剧里写杨贵妃和唐玄宗先相遇就很诡异。

    杨贵妃明明缢于马嵬坡,结束绚烂一生,偏偏让她流落东瀛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