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_第15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152节 (第1/2页)

    只想摆烂的老大人只好学那道纪司神棍,张口忽悠。

    “神鬼之事将就不得,府里人手有限,如此仓促怕有不周,还望大人体恤。”

    奈何陈修字典里向来没有关爱下属的四个大字。

    他慢悠悠道,“既然时间仓促,那教授便辛苦些;既然人手不足,那便一个人掰开了作几个人用。有志者事竟成,我想只要教授愿意做,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儿。这祭礼,姑且就照五月初游猖会的规格来办吧。”

    游猖会?那不得闹上个三天三夜?

    科考还有两天,这是逼老夫向天硬借出个一天出来?

    呵!

    汪铭眉头深锁,似有不忿。

    陈修又道貌岸然扯出一通道理。

    “汪教授也莫要怪本官多事。

    当年太祖逐鹿天下,与周邝南北分江对峙,曾在徽州地界拉锯数年。

    其间军士百姓多有死伤,无以慰藉。

    太祖便令时人清点亡人名录,五人为伍,就地建“五尺小庙”,受民众祭祀。

    听闻五猖庙便是起源于此。

    徽州士子祭五猖,是遵从太祖圣令,是感念大宁创业艰辛,更是祈祷大宁国运昌盛。

    此事关乎社稷,关乎黎民,乃重中之重。

    百姓书生都懂的道理,教授不至于还要我多说吧?”

    搬出太祖,搬出国运,汪铭不得不咬着牙,加了这个无妄的班。

    然而,陈大人的磨人之处,远不止这一桩。

    诸如科考的入场、分座、监场、收卷、评阅、分等等环节,他都一一指手画脚,悉数凭他好恶“推陈出新”,直叫汪铭心中默唱了数遍“莫生气”。

    不要生气,不要生气,生气给魔鬼留余地……

    感谢小顾夫子友情贡献祛火符咒一帖。

    因这一番因缘际会,徽州府这次科考,惯例的舞弊、剃头之类流言,倒是偃旗息鼓。

    反倒是声势浩大的祭礼越俎代庖,率先出了圈。

    考前一日,暴雨如柱。

    陈修不讲天时,强令里老、宗正集结乡民数百人,到城外庙里接神。

    美其名曰:为科考祈福。

    接神队伍,有开路先锋一人、开锣四人,火铳仪仗百三十人,鞭炮仪仗百四十人,锣鼓仪仗五十人,另有扛旙、器、神像等众人,另有华盖罗伞避雨之类,零零总总达六七百之众。

    请神队伍一路呼号、鼓吹,想着法子地燃爆竹炸烟火,愣是将一场闹剧,扮成了雨中庙会。

    场面之盛、规格之高,十年一遇。

    府城有好事者,干脆披上蓑衣斗笠,也跟着队伍热闹起来。

    整整一天,锣鼓喧天,人声鼎沸。

    唱戏搭台,全民狂欢,直到子夜时分,城中才安生下来。

    各处赶考的学子,不管是真心想学的,还是真心不想学的,无不放下书本暗自骂娘。

    甚至有不少生员干脆脱下青衫,破罐子破摔地混入游神队伍,也开始狂欢。

    整一个没眼看。

    离了大谱的是,第二天开考,老天竟真的赏了脸。

    连日阴雨,骤然初晴。又恰逢黄道吉日,可谓是百无禁忌,最宜应试。

    陈修十分自得,使唤起汪铭来,腰板也越发挺直。

    可怜汪老头,天蒙蒙亮就带着一应考务,张罗他主祭所需事宜。

    紧赶慢赶着完成任务,正松口气的功夫,不过随嘴说一句,“今天这日子,掐得再好不过。道纪司难得干了一件人事。”

    就被陈修听了个正着。

    府台大人登时不悦,操一口扬州口音训道,“汪教授,神明在上,还须慎言。”

    教授心梗,有苦难言。

    以往哪怕狂傲如苏训,见着汪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