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回科场捞人上岸[科举]_第172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2节 (第2/2页)

苏训还想再辩,被韦岑扯袖制止。

    “当年程先修天渠,弃渠左二州保淮安以东,是圣裁。

    赵大人耿直,不忍见二州百姓陷于水火,执意请命,触怒天颜,这案子办得确实武断,太子便是知晓前因后果,这才重审。”

    他继续低声与苏训讲背后隐情。

    “今年皖江大水,淮河亦有先兆。天渠早已呈颓势,恐难抵御水情。

    太子在南都寻访多名老臣,都束手无策,只户部张老大人指出一条明路。

    当年赵大人奔走,曾提出解决之策。

    如今斯人已逝,天渠疑难恐只有这人可解。”

    所以翻案不翻案都是次要的,这人竟是太子此行治水的关键。

    不怪苏训不提前做功课,实在是这功课专业性太强,不专业的做不来。

    韦岑要不是一门都专营水务,恐怕也不懂其中门道。

    wifi在线的顾劳斯也听明白了。

    所以江南治水,所治并非一处,在北有淮,在南有江。

    安庆府已经用了泄洪的笨法子,若是两个月后淮河汛起,是无论如何再不能一泻千里了。

    朝廷负担不起,民怨也负累不起。

    这才是赵随风手中真正的筹码。

    “所以皖江水情究竟如何?”

    顾劳斯真正关心的,还是这赈灾的窟窿到底有多大。

    韦岑犹豫片刻,还是指着一侧水则碑实话实说。

    “从碑刻推测,还有几波洪峰。池州府、庐州府乃至太平府,沿江村庄田亩,恐怕难保。”

    水则碑,是古代水文监测手段之一。

    即在特定水域竖石碑水尺,分为“左水则碑”和“右水则碑”,左碑记录历年最高水位,右碑记录一年中各旬、各月的最高水位。

    有经验的治水官员,可根据水则碑判断当地流域附近是否会发生特大洪水。

    “水则碑”碑文有云:

    “一则,水在此高低田俱无恙;二则,水在此极低田淹;三则,水在此稍低田淹……七则,水在此极高田俱淹。”

    如果某年洪水位特别高,超出七则,则会另起一则,附文曰:某年水至此。

    顾劳斯瞅着已经瞧不见七则的碑,叹了口气,心道明孝太子也不容易。

    看似经济形势一片大好,a股实则一派低靡。

    他不由感叹,该说不说,他准备的plana,还是要提上日程。

    结合灾后恢复重建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需要,并统筹户部承受能力,国债发行,势在必行哇。

    第126章

    太子“四不两直”下基层暗访, 行踪原应十分隐秘。

    他落脚的地方,也确实叫寻常人等难以预判。

    ——正在城南临江一间古寺里。

    奈何大历官员,皆非等闲。

    一个个鸡贼得狠。

    太子一行落脚的第二天, 就成功被各方势力围追堵截。

    说起被抓包的经过, 苏训很是心梗。

    “我们一行兵分两路。

    太子微服暗中行走, 我奉命高调现身混淆视线, 一路过来倒也配合得当, 不曾暴露。

    谁知到了这寺庙,泰王突然精神起来。

    看着宋朝高僧题名,他一时手痒, 非要效仿高僧赠字答谢方丈收留……

    结果方丈拿了字, 第二天清早推官就乔装到庙里挂新牌匾了。”

    顾悄:……

    韦岑冷哼一声。

    皇仓一事他原本就对泰王很不感冒, 这下揭起短来更是不遗余力。

    “何止推官?上到通判, 下到知事,整个府衙门, 除了方大人,恐怕一窝蜂全挤到了寺门口。现在随便拎出一个算卦的,都得是个正九品。”

    顾劳斯:……

    “所以泰王究竟题了个什么, 差点没把你们底裤扒光?”

    汪惊蛰疯疯癫癫,说话也不大讲究。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