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599【国丈】 (第2/2页)
如今的文渊阁管理更加严格规范。一般不准把书借走,只能在这里,就算借走也得详细登记。 一直看书到傍晚,费映环才返回住处。 娄氏好奇道:“紫禁城里怎样?” 费映环说道:“只去了文华殿和文渊阁,不愧是皇家气象。文渊阁藏书极多,浩如烟海,都不知先看哪本,许多图书都没听过名字。” 娄氏笑问:“你想留下来?” 费映环被说穿心事,也笑道:“陛下要编民始全书,不但修订录入永乐大典,还要增添大明三百年的书籍。如此必为史无前例之巨著,为夫乃儒士出身,如何不想参与进去?” 娄氏提醒道:“不要让女儿帮着说话,你径直去求皇帝允许。皇帝是咱们看着长大的,以他的脾气,直来直去反而更好,让女儿递话实属下下策。” 费映环自己琢磨,点头道:“便是此理。” 翌日,夫妻俩被请去御花园,终于见到女婿和两个女儿。 “爹,娘!” 费如梅直接扑上去,一点也没有妃子的矜持。 娄氏特别高兴,女儿这般模样,说明在宫里过得不错,性格还是如以前活泼。 费如兰就要沉稳得多,跟在赵瀚身边,接受了父母的行礼问候,才笑着跟父母说话拉家常。她是皇后,必须得端着,否则便是失仪。 “岳丈,岳母,请坐。”赵瀚微笑道。 “不敢。” 夫妻俩连忙回应,却是不敢答应这种亲切称呼。 赵瀚见他们有些拘谨,问道:“国丈近来可好?” 费映环说道:“在西湖边建了宅子,读书游湖,倒是自在。也结识了许多文友,创了个西子文会,旨在振兴越中文学。” “如此便好,我还怕二老住不惯。”赵瀚说道。 赵瀚又问:“杭州可还繁荣?” 费映环回答:“商业愈发繁荣了。钱塘江口淤塞太过,大型海船驶不进来。钱塘江沿岸的货物,便运到杭州东郊存储,再由近海商船运去宁波,如此便能载着货物远航出海。不止宁波有港口,对岸的舟山也建了副港。舟山还立了一座佛塔,高二十余丈,来往海船夜间可见。” 这种佛塔,实际作用是灯塔,沿海沿河地区为数不少。 聊了一番杭州,赵瀚问道:“二老可曾回铅山?” 费映环说道:“每年过年都要回去。” 赵瀚问道:“昔日故人可还安好?” 娄氏答道:“含珠书院的费山长,近来中风卧床,行动颇为不便。听说衰老憔悴,恐时日无多了,费如饴已经赶回铅山照料。” “唉,殊为可惜。”赵瀚确实有些伤感,费校长以前对他不错。 还有曾经的江西督学蔡懋德,也是个好人,一度打算收赵瀚做弟子。 这位蔡先生,已经死了好几年。 守城军队献城投降,李自成攻破城池杀入。蔡懋德带领官员和亲兵厮杀,突围之后也不愿逃生,选择自杀效忠崇祯。跟他一起自尽的官员有十六人,算上家属更是好几十个。当时赵瀚已经打下南京,他完全可以南下投奔赵瀚的。 崇祯做得就有点过分了,只给蔡懋德“忠襄”的谥号,却不愿再给一个追赠。 等于皇帝承认你的忠心,但埋怨你丢城失地,死后一点封赏也别想有。 那种时候,能为皇帝自杀的已经很少,即便不给实际赏赐,随便追赠一个官衔也可,至少让忠臣死后更加风光。结果大家一看,蔡懋德连同十六位官员,死得轰轰烈烈却被皇帝记恨,接下来的城池简直望风而降。 翁婿俩谈及往日故人,越说越是唏嘘感慨。 快到中午时分,费映环突然说:“陛下,臣愿为编修民始全书略尽绵薄之力!” 赵瀚想了想,点头道:“也可。不过民始全书的编撰,要等明史便好了再说。国丈可回去做些准备,自己先编订一些孤本,今后就可以直接录入。嗯国丈负责集部吧,可从这个方面下手。” 费映环大喜,让他负责集部,等于是该书的几大副主编之一。 费映环刚要起身谢恩,几个女官带着宫女,慌慌张张跑过来:“陛下,太子与人斗殴,还还受伤了。” 赵瀚不怒反笑:“这倒是稀奇得很,居然有人敢殴打太子。依我看,怕是太子先动手吧。问明其中缘由,不要胡乱处罚那些孩童,小孩子打架再正常不过。若伤势都不严重,大事化小便可。” (明天三更。)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