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九十九章,天不生无用之人(下)  (第2/3页)
,至于其中究竟如何,朕也不知。”    “在下知晓。”    “看来你已经寻到了能够解答你之人。”    “是。”    “太子?”    “是。”    “你为何会觉得他能够为你解答?”    “因为陛下要一统江湖。”    “朕倒是想要仔细听听。”    “陛下曾言,江湖本就没有分裂也谈不上一统,但现在的江湖犹如分裂,世家割据,江湖宗门、氏族,也多有逍遥之意,视朝廷之法而不闻,多有藐视之意。”    “你有办法?”    顾南槿意微微摇头。    “为何摇头?”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景和帝暗自点头,眼中满是赞赏之色,“你去过钦天监了?”    “只去到门口。”    “为何不进?”    “国师闭关,心中有虑,若是进入,怕会忍不住砸了钦天监。”    “倒是直言,朕听闻你出生于胡夏,为何不在胡夏为官?”    “是否为官,单凭本心,先父告诫,非族人,心必异,与其深陷其中,不如逍遥自在。”    “你算定可以重回九州?”    “未曾如此想过。”    “你如何看到当今之天下?”    “陛下功盖春秋,有得有失,后人自有分说。当下之天下,百姓安居,但世家林立,若不除,天下将乱;若除之,天下必乱。”    “如你所言,那朕岂不是骑虎难下?”    “陛下心中已有乾坤,又何必问我一介白丁?”    “朕只是想要看看,顾氏一脉,是如何看待这天下,你没有给朕一个结果。”    “结果如何,人各一词。就似儒圣一般,天下知他为圣人,但在我眼中,他不过只是一位,垂垂老矣的教书先生罢了。”    “那你眼中的圣人当是如何?”    “行天地,观时间,逍遥自在,沉浮一念。”    景和帝笑道:“朕已经知道你所言之人是谁了,他确实是此天下唯一一位真正的圣人。”    “陛下此来不单是,看一看我这顾氏之人吧?”顾南槿意问道。    “朕,此番过来确实不是为你,但听到你适才所言,朕有些好奇便听了一会儿,你很不错。朕幼时观百家之学,偶读天机门六祖之书,今日一见,除了国师和周毅之外,你最像他们。朕有一第,所学,传自天机门,你若有兴趣,可一见。”    “谁?”    “正德王——萧景涛。说起来他倒是算你师兄,国师曾教导与他,君赋曾为他铸剑,李如豫传他三法,自三年之前,便一直居住王府之中,未曾踏出府邸一步。”    “陛下是想让在下,去当一名说客?”    “有此意,或许他见到你,会来见朕。”    “陛下有愧于他?”    “有。”    “好,待秋闱之后,在下会去一趟,至于结果,在下不能够保证。”    “这是自然。”    “在下先行退下。”顾南槿意将卷纸放好,转身离开。    浊明将卷纸收起递给景和帝,景和帝看后,摇头笑道:“没有想到,希之能够得到此等才子,不过他之所求,可会动摇整座江湖啊!”    “陛下,这卷纸?”    “带下去,交由希之和相国。”    “诺。”    “去吧。”    “诺。”    浊明走后,楚合挥手起茶,只是片刻便奉上一碗清茶,递给景和帝说道:“殿下很少踏足国子监,今日到访不知何事?”    景和帝接过盖碗,随后看向庭院,袖袍轻动,石凳飞到身前,坐下说道:“朕所来,有三事需要楚卿相助。”    “陛下请讲。”    “第一件事,告知朕,李宣的下落。”    楚合听罢身躯一震,随即跪地道:“臣,自景和元年便执掌国子监,一直一来便是想要寻个清静,陛下可否不要为难老臣?”    “楚卿躲了三十年,还想要如此下去吗?三十年前八王之乱,楚卿可非是朕之一脉,朕身为太子储君,却不得登位,此便是儒家之学吗?”景和帝将手中盖碗抛向空中,随后挥掌,盖碗落在琴案之上,景和帝微微叹息道:“朕从来没有怪罪于任何人,包括几位皇弟。”    “臣知道。”楚合五体投地,当年之事景和帝无错,错在诸王之心,楚合道:“臣愿辞官归隐。”    “归隐之意,这朝中谁人不想?楚卿虽身在国子监,但心却不在此地,楚卿觉得在此时此刻,朕,会放虎归山吗?”    “陛下。”    景和帝摇头道:“你既不说,朕也不再难为于你。第二件事,安心留在长安,顾南槿意是一个不错的后辈,朕,希望你能够亲授衣钵。”    “诺。”    “第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