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大宋,无法无天_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406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 第406节 (第2/2页)

利益。

    若是有佃户遭遇到这样的事情,只需要报官,那地主轻则倾家荡产,重则坐牢流放,这一笔笔都能算是官员的政绩。

    所以在新政下,面对佃户的大规模流失,很多地主都亏空严重。

    要么把名下的土地转移给子孙,以此减少摊丁入亩的税务缴纳。要么被迫卖地,以至于田产日益减少。

    十月上旬,苏州吴县木渎镇,镇西北姑苏山遥望,镇西南围绕着太湖东畔,良田千里,晚稻收割之时,金黄的麦穗在秋风中轻轻摇曳。

    镇北有一座巨大的庄园,乃是吴县一大家族龚氏大地主龚旭宅邸。

    吴县龚氏乃是当地望族,北宋年近出过七个进士,南宋时期也有不少官员子孙,如祖父移居苏州昆山的南宋官员龚明之祖上就是吴县。

    不过当地望族归望族,并不代表每个人族人就过得好,龚氏家族内部田地被族中长者以及主脉族长等人占据。

    其余支脉、庶出日子就不好过,比如龚明之的祖父就是被迫离开家乡,自立门户。

    有不少底层族人就成为了主家的农奴、佃户、仆人之类。

    龚旭大概五十上下,生得富态,穿着绫罗绸缎,他今天刚刚从城里回来,才下马车,就又听到了一个不好的消息。

    又有几家佃户脱离了他们家,跑去城里官府的招聘处选择了成为官府的佃户。

    这令龚旭的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便在他回到家中,稍稍歇息喝碗茶的功夫,忽然就听到了仆人过来禀报,说潘氏、王氏、张氏三个大家族族长过来求见。

    龚旭就只好请他们进来。

    “龚兄!”

    三人进屋向他拱手。

    “潘兄,王兄,张兄,你们怎么来了?”

    龚旭起身回礼。

    “还能是为了什么事?”

    潘家族长叫潘识,表情一脸无奈。

    “坐下说吧。”

    龚旭说道。

    四人便坐下来。

    奴仆一一给他们上茶。

    等人走后,厅中就只剩下他们四人。

    “龚兄,听说你上午去了城里,县衙那边怎么说?”

    王氏族长王玮问道。

    “唉。”

    龚旭叹了口气道:“这是朝廷的死命令,县衙的熟人也不管用。”

    “呸!”

    潘识倏地呸了一口道:“那范仲淹还是咱们吴县的人,就这么祸祸咱们。”

    “你们有没有去找范氏宗族?”

    “找了,范仲淹自己出钱给他们贫困的宗族子弟买田土,他们又怎么会帮我们说话?”

    “倒是没想到他们范家忽然就这么发迹了,若是早早结交就好。”

    “谁能预料到这个呢?”

    “算了,还是谈谈该怎么办吧。今年的秋税,我家这一下子得多交三万多石粮米。”

    “我家也得多交两万余石,而且不止是粮米,还走了人,上个月已经走了十七户了,再这么下去,人都要走光了。”

    “可不是吗?这四个月以来,光我这边就走了四十多户。”

    “谁不是呢。”

    几个人互相长嘘短吁。

    这些大宗族大地主,个个都身家巨富,拥有良田数万,乃至十余万亩。

    朝廷一道新政下来,分摊到他们头上,顷刻间多出几万石税。

    这谁受得了?

    而且不止是税,还有人。

    虽然严格来说,他们手底下走的人还真不算多。

    因为南方宗族规定还是比较严格,受限于宗族制度,很多家庭情况稍微好点的青壮并没有离开。

    只有那些特别贫困,贫困到几乎快活不下去的家庭才会选择孤注一掷,脱离宗族自立。

    这种现象在南方实在太常见了。

    后世我军于苏区展开一定改革规划的时候就出现过,南方很多青壮就被宗族约束,不能参军也无法脱离宗族单独从事生产。

    反倒是北方就无所谓,北方的宗族约束力在五胡乱华、五代十国等多次冲击下,早就形同虚设,几近于无。

    所以赵骏前些年出台的宗族改革方案在北方畅通无阻,在南方嘛……完全没有实施。

    但手底下人走得不多不代表他们的利益没有受损。

    摊丁入亩后他们要缴纳的税就变多了,这让这些动则拥有数万亩田地的大地主们顶不住了,纷纷商量办法。

    “龚兄,上午你去县衙,就没打探到点什么吗?”

    张氏族长张若海问道。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