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29节 (第3/3页)
晚,但首都距离香江比上海远,一切似乎又在情理之中。 陆平安不知道怎么开口,迟疑了一下。 陆明珠满脸温柔,鼓励道:“我们姑侄俩之间有什么不能说的?你尽管说。” “姑姑,我想从投资公司里支出一笔钱。”他这么开口。 “可以呀!”陆明珠一点都没犹豫。 陆平安道:“不是一次两次,有可能是长期的。” 陆明珠反倒好奇了,问道:“只要公司出得起,长期就长期,相信你不会乱花,但你得告诉我你想做什么。” 陆平安犹豫片刻,在陆明珠依然没有变化的温柔眼眸中轻声道:“我去了一趟墓园,首都革命公墓,祭拜从未谋面的母亲,遇见了章老同志的小儿子章朔,不过我想做的事情和他没有任何关系,而是和一个老人有关。” “继续说,我听着。”陆明珠道。 陆平安的声音越来越低,“我碰见一个老人,我以为她已经有七八十岁,见她抱着一块墓碑哭得难以自制,上前安慰,通过交谈才知道,她还不到六十岁。姑姑,很难想象,这样一个看起来比爷爷还老的老太太,出身贫苦,竟然把六个儿子送上战场,抵御外敌。六个儿子没有一个回来,她来看望的是第六个儿子,牺牲在抗战胜利的那场战争中。” 陆明珠在他说到这位老人抱着墓碑痛哭时便收起脸上的笑容,听完后沉痛地道:“平安你要记住,我们现在的太平就是无数英烈以献血铸就。虽然你妈妈和你爸爸没有养过你,但他们都是英雄,他们和许许多多的英烈一样,为了大家才牺牲小家。” 对他们,陆明珠始终心怀敬意。 没有他们的付出,安有未来的盛世太平? “姑姑,我明白。”陆平安道,随后说:“奶奶在世时跟我讲过许多抗战英雄的事迹,我只是不希望他骄傲过头而已。” 刚回来就得到一双儿女的理解和敬爱,美得他! 这个他,指的自然是陆长生。 看到他傲娇的表情,陆明珠眼底闪过一丝笑意,随即问道:“那位老太太怎样了?晚年是怎么安排的?你可打听清楚了?” 陆平安沉声道:“她婉拒国家的抚恤金和每个月的补贴,说她家里有两个儿媳妇,还有两个孙子,一个十五岁,一个十三岁,有国家分下来的土地,他们不愁生计,随后派人去打听老人家事,发现他们一家人过得十分清苦,没有钱,两个孙子都目不识丁,只知种田养家。同时发现,他们村子里的壮年人很少,一问才知多数牺牲在战场上,有的留了根,有的尚未结婚便离家参军,满村只有老弱妇孺。” “你想怎么帮他们?”陆明珠猜出他想长期支出一笔钱的用意。 陆平安抬眸望着她,眼神坚定,“我发现内地的教育非常落后,文盲之多,是在上海生活的我所想象不到的。我记得您以前说过文盲率高达80%,其实是您高估了具体情况,在乡下的文盲率高达99%,甚至更多!我想出钱办学校,只教小学、初中,号召附近十八岁以下的男男女女免费入学。” “但是,为了家里的农活甚至说是为了家里的家务,很多家庭可能不会送孩子上学,尤其是女孩子,天生就得不到和男丁一样的待遇,有些连生下来活下去的机会都没有。”不是陆明珠打击他,而是道出事实,“还要考虑农忙时间。” “农忙时就放农忙假呗!不忙的时候就让他们读书,也不是非得有寒暑假。”陆平安想得很周到,“如果有奖励,他们会不会送孩子上学?” “什么奖励?”陆明珠猜测,“设立奖金?还是奖励书本文具?”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